智能手環與智能手表誰將稱霸“手腕”
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是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這兩類代表性產品。但是否有人想過,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會選擇佩戴手環還是佩戴手表,可以肯定的是,在一般情況下,用戶是不會同時佩戴智能手環跟手表。所以我們在考慮手環與手表誰將稱霸“手腕”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就要考慮到兩者的差異性。
從功能上來講,幾乎所有的手環都包括健身計步、睡眠監測、震動鬧鐘、來電提醒、卡路里計算“基本五項”,少部分手環產品支持心率測量功能。不過,概括來說,手環主要還是應用于運動監測領域。
智能手表從功能上來講,我認為目前可分成兩類:一是手機配件類,二是獨立終端類。定位為手機配件的智能手表一般具備信息查看、來電提醒、和運動監測功能,一般沒有GSM模塊,所以不可以打電話,只是作為手機功能的延伸,此類智能手表代表有Galaxy Gear2。而作為獨立終端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GSM模塊,獨立于手機,可以直接用手表打電話,在kickstarter上有大量類似的手表眾籌項目,比如Omate truesmart。
從解決方案來看,智能手環采用的主芯片主要為通用MCU,例如Cortex-M0系列。而手表主要采用AP,典型的方案就是LG Watch的驍龍400手機芯片。二者主芯片選型有差別的原因主要與其實現的功能有關,手環主要負責運動監測,功能較為單一,高性能的MCU足以應付,而手表所承載的功能要強于手環,部分手表集成GSM與GPRS模塊,要實現這些功能,采用手機AP十分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可穿戴設備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鏈的成熟,基于可穿戴芯片的平臺也隨之出現,例如君正基于JZ4772的平臺Newton,Intel基于Quark的平臺Edison。
從產品形態來看,手環和手表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顯示屏幕和操作方式上。市面上大部分手環產品顯示方式單一,要么就用幾顆LED等顯示相關信息,要么完全去掉顯示設備,操作方式也極其簡單,而且也只用于簡單的功能切換,比如小米手環的單按鍵設置,fitbit通過連續輕敲切換睡眠狀態。
智能手表的顯示方式就豐富的多,采用最多的是LCD屏和電子墨水屏。LCD屏屬于傳統顯示屏,技術成熟,價格便宜,但是高功耗,電子墨水屏可彎曲,支持16灰階顯示,但是夜視效果一般。
雖然目前市場上的手環與手表特點明顯,容易區分,但這種差異并不是絕對的,手環與手表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近日,微軟發布智能手環Microsoft Band,內置光學心率傳感器、三軸加速度計、陀螺儀等10個傳感器,顯示設備為TFT全彩觸摸屏。微軟此款手環不但有細致的健康管理功能,而且可以查看短信和接聽電話,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功能,都逐漸趨向于智能手表。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什么是智能手環,什么是智能手表,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所以業內約定俗成,若廠商產品標稱為手環,則定義為智能手環,標稱為手表,則定義為手表。之所以在現階段手表和手環還存在著差異,主要是由于部分技術障礙難以逾越,例如功耗和精度的限制。功耗不用多說,是整個移動設備行業的頭等難題,而精度指的是手環手表等產品采集的體征參數的可靠性,尤其在移動醫療領域,數據參數的可靠性關乎人體健康,尤為重要。
倘若困擾可穿戴行業的基本技術困難被克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認為,在那時,手環與手表會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更實在的領域。在移動醫療領域,手環和手表采集人體體征數據,并將數據傳入云端,讓專業人士分析,從而給出具體合理的調理方案,而不像現在這樣僅僅是簡單的計步和不準確的卡路里計算。同時,在移動支付領域,手環和手表產品也能有廣闊的應用,通過內置NFC芯片,可以十分方便的通過簡單的觸碰完成支付功能,便捷有效。
在那時,佩戴在用戶手腕上的智能手環或者智能手表不會再有嚴格的區分,因為二者不再是簡單的手機配件或者健康監測產品,都會成為人體物聯網云端的移動入口。以目前可穿戴產業的發展速度來看,這樣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