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平臺缺什么
隨著智能硬件的升溫,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陸續推出了智能硬件云平臺。這些平臺提供了存儲空間、運行環境、銷售通路甚至投資渠道,給智能硬件的創業和普及增加了很多活力。但智能硬件平臺各自為戰、“占坑拉人”的同時,忽視了很多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和服務。
現在百度、阿里、京東都推出了智能硬件平臺,騰訊也于近期推出了自己的物聯網戰略。百度為智能硬件提供了百度云能力支持、精準投放、用戶分發、免費專業評測等智能硬件云服務,并研發了多種自有智能硬件,還開源智能手環的整套方案。京東的智能硬件平臺分為兩部分:JD+和京東智能云,JD+主要是和營銷相關,配套供應鏈服務和金融服務;京東智能云主要是技術服務,關注互聯互通、大數據和智能芯片。京東通過京東超級APP實現互聯互通,一個APP和多個智能硬件交互。阿里的物聯網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淘享平臺、云計算平臺、開發者平臺和數據平臺,還計劃推出智能家居方面的相關協議。騰訊也計劃以QQ和微信為核心來連接智能硬件,讓硬件以QQ號為ID。目前,各家的服務都還以免費為主,為占住新一輪產業熱潮的有利地位投入浩大。但仔細分析可發現,這些公司的平臺在設計時都過于注重自己的江湖地位,忽視了用戶對互聯互通的需求,也不考慮用戶自己對智能硬件產生數據的控制權。
互聯互通能力缺失將阻礙智能硬件的大發展。就像家里的家電有多個品牌一樣,未來的智能硬件需求必然是多樣化的。智能硬件又以互聯為特征,而現有平臺卻只能在百度系、阿里系、京東系、騰訊系的框架內互通,無法實現跨平臺互通。這無疑一方面將阻礙消費者擁有之設備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將限制消費者對智能硬件的選擇,均對智能硬件的多樣化發展構成障礙。在此方面,國際上已積累很多經驗,國外巨頭們一般都不尋求產業發展的“一家獨攬”,而是通過產業標準,形成事實上的產業聯盟,來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國內各家不妨也放下“門戶”、“入口”之爭,一起來做互聯互通的標準,共同培育未來的市場。
個人對數據的控制權喪失,一方面會造成消費者隱私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會讓用戶對智能硬件機器平臺保持戒心,這些均不利于廣大用戶迅速接受并長期使用智能硬件。例如,現在很多智能硬件云平臺都號稱自己要靠積累的海量用戶數據賺錢,但這些數據屬于這些平臺嗎?它們賺錢的時候考慮了如何保護個人用戶的隱私問題了嗎?不解決個人對數據的權利恐怕這錢賺得也不踏實。若個人用戶擁有對數據的控制權,則可利用自己的數據去選擇服務,例如,用戶可以拿自己的健康數據來選擇自己信任的醫院,以接受服務,對提供服務的醫院而言,對個人數據的訪問也將限制在一定的權限范圍內。
目前來看,對智能硬件平臺缺少的這兩個基本要素,由這些巨頭來自主解決確實存在很多障礙,而個人對數據所有權的保護又需要法律支持,需要立法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公益機構以及社會公眾共同參與來完善。未來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