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場聚焦健康 硬件過度依賴癥凸顯
蘋果在2014年推出iPhone6的同時也推出了Apple Watch,雖然還沒有真正量產鋪貨,但蘋果的可穿戴設備也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了。回顧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市場,手環、手表還是主打產品,而且健康元素也是其中的重點。令人遺憾的是谷歌眼鏡還是曲高和寡,并沒有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這也暗示了谷歌眼鏡的發展并沒有走親民路線。而各種手環的價格已經被完全引爆,幾十塊錢的手環已經比比皆是了。
小玩意能否撬動大市場?
2014年英特爾、微軟都開始介入到可穿戴設備市場,其中微軟還推出了Band手環。不過,手環是一個小玩意,在智能家電里也是微乎其微的存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小米、百度等切入到智能手環市場,打出的價格非常親民。

據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報告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以智能手環為代表的健康追蹤器的銷量超過了235萬臺,是智能手表出貨量的4倍。這只不過是一個季度的銷量。其中,Fitbit在智能追蹤器市場的市場份額最高,打敗了包括Jawbone、佳明、Nike、Misfit Shine等競爭對手。而國內市場,產品更是繁雜,大廠小廠的產品鋪天蓋地,其中百度,小米等都是率先啟動的。把價格壓到一個相對的極致,這對山寨廠商是致命的打擊。
有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終端的出貨量將超過1億部,至2018年可能超過3億部。瑞信集團的預測報告認為,未來兩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至500億美元。而艾媒咨詢發布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有人懷疑智能手環是一個小物件,進入門檻不太高,很容易做爛,現在一窩蜂的進入,也開始大幅壓低價格,價格戰之后就是市場根本沒有利潤可言。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破壞了用戶體驗度以及產品的創新能力。那么會不會如此呢?智能手環主打運動和健康理念,對于日益追逐自身安全的用戶來說的確具有一定的誘惑力,這也是為何這么多企業在意這個市場的原因所在。至于產品多元化之后,形成的一定價格競爭,并由此帶來產品蝶變的速度,對于用戶來說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產品創新就會帶來更多的應用和突破。
當然,智能可穿戴產品目前并未像智能手機那樣顛覆業界格局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依賴性并不強。市場培育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數據的分析和分享也存在著一定的銜接。雖然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數據分析之后的存儲和分享涉及到一定的用戶個人隱私,如何保護這些數據的可靠和安全性,也是一個問題。
健康元素是可穿戴設備的主打牌
2014年,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主打健康牌還是最主要的應用。因為這樣才有生命力,而不是一般的智能化應用,不是娛樂,不是單純的電子應用。為何主打健康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可穿戴設備的局限性,因為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產品已經非常流行,可穿戴設備難以超越,也不會超越,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它只能獨辟蹊徑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力。這時候,健康元素逐漸浮出水面,因為隨著傳感器設備的流行,關于健康的應用變得簡單化了。再加上IT人,包括越來越多的商務人士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需要關注自己身體的一些關鍵參與變化。這樣可穿戴設備如果能滿足這種應用需求,自然是最好不過了。事實上,一些IT企業也是超這個方向努力的。
二是時尚和應用變得并不是唯一。簡單地回溯一下智能終端產品的發展,當然包括電子產品的發展,從昔日的Walkman到后來的MP3,再到MP4等等,無論音頻還是視頻終端產品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都逐漸被取代,因為這個終端產品的可替代性太強了。單純地從單一功能來說,或許他稍遜一些。但是綜合整合能力卻是其他的終端難以比擬的。如果可穿戴設備不能尋求到新應用方向,那么也難以真正成為市場追逐的對象。目前我們看到微軟、谷歌、蘋果、三星、索尼等企業都在涉獵這個范疇,但是真正能夠叫得響的產品寥寥無幾。
不過,如果單純地以健康為唯一賣點的話,那么必然也會淪為一個窄眾市場的產品,無法形成潮流,漸漸會被淡化到一個局限范圍內。雖然健康類應用會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會成為一個超越IT的大產業鏈。但要知道的一點,健康行業不同于娛樂、應用、技術等等范疇,它牽扯到更多的重要因素,因此監控和監管也會更加重要。此外用戶的認知度和理解度也很重要。或許科技公司會積極參與健康行業的各個子行業的機會,但全方位地進入到健康行業,并且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健康類企業的話,將很困難。
小眾還是大眾市場?
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目前普遍走得還是小眾市場。比如谷歌眼鏡,即使蘋果Apple Watch正式上市之后,也僅僅會在一定的用戶群體中出現,還無法像智能手機那樣成為用戶的剛需。這恐怕才是可穿戴設備的難以逾越的鴻溝。
如果要進入到大眾市場,健康牌是一種途徑。據悉,目前在有些社區,已經開始嘗試更細致的健康手環推介,居民佩戴一款健康手環,就可依次進行血壓、血氧、體溫、身高、體重、人體成分等項目的健康檢測,在完成所有項目后,即可得到一個簡單的 “健康檢測報告”。很多人在意的會是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如何保存或者傳輸。其實后者很簡單,如今智能化完全可以做到和手機同步,進行數據分享。至于數據的準確性,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進步來完善。但可以預測的是,這樣的應用才會是一個大市場應用模式。
除了健康牌之外,有的廠商還把目光瞄向了兒童。針對國內拐賣兒童傷害兒童事件層出不窮的現狀,有廠商推出了針對兒童的智能手表,使用全球衛星GPS與移動基站LBS雙定位系統,密切關注孩子的動態。
展望2015年或許Apple Watch的上市將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此外,有消息稱,智能手環廠商Fitbit明年或將IPO。據悉,成立7年的Fitbit已經聘請摩根士丹利擔任其IPO首席承銷商。倘若消息屬實,Fitbit就將成為首家IPO的可穿戴技術公司。據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預測,健身追蹤器的數量到2018年預計將增長兩倍多,超過7000萬臺。隨著蘋果Apple Watch的即將上市,該行業的競爭也將不斷加劇。或許可穿戴設備也能涌現出一些真正的黑馬,利用智能技術延伸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外界,進而帶來種全新應用和服務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