覬覦4萬億市場:20家公司搶灘智慧城市
自2015年第一個交易日1月5日起至今3月4日,智慧城市板塊股價上漲了30.57%,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1.39%。
據中國工信部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此前的預估,未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有4萬億元人民幣。雖然市場前景巨大,但也有眾多券商以及業內人士指出,智慧城市多數項目停留在規劃階段,而面臨的困難則是缺乏資金和統一標準。

盡管如此,在智慧城市巨大建設需求的推動下,仍有眾多企業和政府積極致力于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并積極探索各種新模式。目前A股中僅直接與智慧城市相關的上市公司就有20多家,另外還有數十家間接相關的上市公司,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怎樣的階段,哪些類型的公司更有可能借助智慧城市項目穩步提升業績?智慧城市的美麗預期的背后又存在哪些風險因素值得警惕?
四萬億大市場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來以后,打造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各地新一輪城市化建設的重點工程。
2014年8月30日,八部委聯合印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科學制定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強調信息惠民、加速兩化融合以及完善投融資機制,此后國內諸多城市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再次提速。
據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報告》統計,目前中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以上城市(241)個、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51)個都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住建部公布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已達193個。
今年1月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智慧城市論壇上,有專家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和新興產業,應該包括數據的采集、核心數據服務、應用服務和服務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其中,云計算和大數據會起到無可比擬的作用,圍繞數據進行投資的時期已經逐漸來臨,并認為高端服務器、數據中心服務企業和管理類企業將不斷受益,其中優質的投資標的將迎來重大機會。
李穎也在此前召開的第十六屆高交會智慧城市論壇上表示,智慧城市全球市場預估在未來大概有40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估計將有4萬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
中信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相關產業需求有望在未來五年內保持快速增長,具備頂層設計和總包能力的總包商企業以及重點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的解決方案商等值的關注。
據悉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智慧城市概念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易華錄、衛寧軟件、銀江股份、數字政通、東方網力、萬達信息、千方科技、神州信息、鵬博士、中興通訊等。
與此同時,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落地,為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提供了野蠻生長機遇,而隨著海康視威棱鏡門事件暴露出政府機構乃至國家層面對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對海量互聯網信息的控制需求。
因此一些在大數據處理技術、互聯網輿情監測領域具有品牌影響和技術優勢的相關上市公司有望迎來利好。在數據處理與分析環節,上市公司上已有拓爾思、美亞柏科涉足綜合處理;天璣科技、榮之聯從事數據中心建設與維護;而從事信息安全的公司有衛士通、啟明星辰等。
風險暗藏
雖然智慧城市前景廣闊,不過也有分析對此保持謹慎的態度。
西南地區一位財經觀察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處在初級階段,規劃龐大,但缺乏資金和統一標準。智慧城市沒有現成的模板,加上地方債高企,不排除地方政府存在違約的風險,而且行業競爭激烈。”
該人士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實際上自“十五”規劃以來,我國城市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但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設程度不同,區域發展不均衡。總體而言,我國多數智慧城市建設還處在城市信息化的初級階段。
全球智慧城市研究的學者安東尼·湯森博士也在其去年出版的《智慧城市: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未來》一書中指出智慧城市的發展也還面臨著不少困境和問題,“比如技術應用的標準制定滯后、城市貧困、隱私問題以及智慧技術系統的漏洞和崩潰風險等。”
而中信證券也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從2010年開始,打造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各地新一輪城市化建設的重點工程,規劃總體投入達萬億元市場規模,但多數項目停留在規劃階段,缺乏資金和統一標準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困局的重要原因。此外智慧城市存在行業系統風險;現金流繼續惡化;新模式拓展不及預期;大訂單落地低于預期。”
上述擔憂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已經顯現出來。據媒體報道,去年8月份因為規劃不清晰資金沒保障,智慧城市試點一年多的江西南昌、萍鄉、新余、樟樹、共青城、婺源6座城市遇到阻礙。
參與上述6城智慧城市項目建設的中興通訊政企事業部華中區總經理鄭健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企業要想參與當地智慧城市建設,必須投資建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實際上,企業有著自己的一套發展戰略,尤其作為高科技企業,早已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這有悖于智慧城市的內涵,它需要的是更加現代化、更加智能化的布局,而不是重新回到老路上。”
除了錢,各個部門以及企業之間的“數據壁壘”也成為困擾。據悉,一些地方提供無線網絡的車輛,往往只有指定的運營商。
“要建設智慧城市,共通共享的大數據平臺是基礎,但是目前除了運營商,政府部門之間的壁壘更為牢固。交管、城管等部門各自為政,數據不通,典型的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一些城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意識到這些問題,積極創新應對困境。在北京、武漢、成都等一二線城市,一些傳統地產開發企業,開始借助棚戶區改造等契機為切入點,為地方政府打造“民生、智慧”城區等方式,獲取優價土地和資金,投入智慧城市和民生建設,最終形成企業獲取智慧城區建設收益、地方政府獲取政績和土地收入、智慧城市建設IT 廠商獲取優質訂單的“三方獲益”新模式。
此外,發改委去年年初決定開展信息惠民國家示范省市創建工作,預期信息惠民工程會有明確配套資金落地。與此同時,住建部試點近期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向前推進,住建部正在加快解決智慧城市試點單位配套資金,首批國開行貸款將盡快發放。2014 年智慧城市進入建設投入期,呈現框架協議先行,訂單逐漸落地的態勢。
因此中信證券仍然給出了強于大市的預期,“預計智慧城市政策資金會得到解決,呈現框架先行訂單逐漸落地態勢。”
上述財經觀察人士指出,“智慧城市上有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扶持,下有各試點城市項目陸續落地,更有未來從B2B走向B2C的盈利模式轉型,不過智慧城市已告別單純的概念炒作,擁有核心價值的企業有望成為最后的贏家。”
長江證券則指出,“雖然看好智慧城市行業整體增速上行,但由于涉及上市公司眾多,投資者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綜合甄選個股:大項目經驗充裕,行業集中度提升后項目經驗是隱形壁壘;具備全國渠道,相關實施和后期維護能力較強;商業模式優秀,具備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過往業績驗證過公司的資質,并且具備未來持續穩健經營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