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互聯網+制造業”成為新經濟驅動力
創新驅動是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對于重慶市來說,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在于改變要素推動的傳統模式,通過創新驅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機械裝備、高端材料等制造產業發展。黨的十八大做出了“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重要戰略部署,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指出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集成作用,優化資源要素配置,通過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的創造力和生產力。重慶制造業要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這種創新模式的作用,使之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1、“互聯網+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優勢
(一)工業互聯網有效配置資源
工業互聯網是全球化開放的網絡,是將“智能機器”、“高級分析”和“工作中的人”連接起來的結果,它通過機器和ICT技術的融合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資源耗損。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通過信息流分析,讓資源流動、配置更為合理,通過對效率的改進,最終促進經濟收益的大幅度增長。
(二)智能制造優化生產流程
在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智能制造,將是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實現了從市場分析、生產管理、加工裝配、銷售、維修、服務到回收再生的全過程覆蓋,實現了從人、技術、管理、信息的四維集成,到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識流的集成交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智能制造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舉措。
(三)物流信息網促進產品流通
電子商務實現了區域內與跨區域間的資源優化與配置,是提高制造企業競爭力的不二法寶。電子商務從傳統的交易平臺向研發設計平臺、生產加工平臺、物流配送平臺、金融融資平臺拓展和轉型,擴寬了物流信息網的維度,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物流信息網是在綜合電商平臺、物流電商平臺上建立起來的,是擁有統一的物流干線、配送網絡和完善物流的基礎設施。它完善了電子商務生態鏈條,將物流信息網融入到產前、銷售及售后,突破了區域產品流通壁壘,使企業更具戰略競爭力。
2、依托“互聯網+”促進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打造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互聯網+”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融合創新,去發展壯大制造產業,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要利用“互聯網+”對接制造產業發展,就必須發展壯大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一方面,通過傳感技術、云計算、大數等信息技術,推進重慶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促進芯片、元器件、軟件、系統集成、物聯網服務等產業環節、產業門類的發展,打造信息技術產業高地。另一方面,要把工業互聯網和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作為信息技術產業高地的主要動力和重要支撐,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加快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二)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網絡基礎設施是實現傳統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化的核心元件。信息網絡的建設完善,是推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是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保障。重慶建設網絡基礎設施,一方面要攻克關鍵軟硬件的適配技術,促進信息安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結合,提升基礎電子信息產業對制造業的安全環境系數;另一方面要加強運營商、信息技術服務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互聯網資源平臺,深化信息服務在企業管理、節能、生產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
(三)促進“兩化”深度融合發展
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互聯網與工業發展融合的主攻方向是占領智能制造這一戰略高地。重慶應鼓勵企業建立智能生產體系,將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提升制造過程的信息化水平,促進企業向信息化技術綜合集成的階段發展。完善制造業企業的商務數字化模式,促成電子商務合作,積極使用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加快生產方向的智能化發展。
(四)培養和組建專業人才隊伍
實現“互聯網+制造業”,必須要有專業的人才配套。建立強大的專業人才儲備,就要引進分析平臺、算法的數據科學家及軟件、網絡安全專家。從企業層面來說,要強化企業主要負責人推進信息化的意識,在大中型企業全面普及企業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從教育層面來說,高校要積極參與專項行動,提供戰略研究和技術咨詢,要鼓勵建設知識共享平臺,開設“兩化”融合的網絡公開課程,結合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聯合企業共建實訓基地,開展實用人才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