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有望5年內實現跨區域就醫一卡通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下稱《規劃綱要》),昨日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明確,京津冀、 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探索建立跨區域醫療衛生機構;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醫保付費機制;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實現就醫“一卡通”。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昨日,本報記者就此采訪得知,今年我省將按照基建程序和政府采購規定啟動實施項目,建設省級醫療健康“云中心”。
要點
到2020年每千人口病床數量達6張
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總量不足是導致“看病難”的重要原因,而床位又是核心醫療衛生服務資源要素。對此,《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6張。同時,對超出規模標準的公立醫院要壓縮床位,并選擇部分規模過大的公立醫院開展拆分試點。
國務院醫改辦負責人表示,《規劃綱要》相關規定是我國首次對醫療機構發展床位規模提出量化指標,“它綜合考慮了我國人口總量、老齡化、城鎮化等因素,同時借鑒了國際相關經驗。”
在全國規劃設置若干個部門辦醫院
《規劃綱要》還首次明確了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的建設數量和規模。
主要包括:在每個街道辦事處范圍或每3萬~10萬居民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區級原則上設1個縣區辦綜合性醫院和1個中醫類醫院;地市級依據 常住人口數,每100萬~200萬人設置1至2個市辦綜合性醫院,含中醫類醫院;省級區域的劃分片區依據常住人口數,每1000萬人規劃設置1至2個省辦 綜合性醫院。《規劃綱要》同時明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探索建立跨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同時,在全國規劃布局設置若干部門辦醫院。
大型醫療設備有望實現共享與共管
在醫院資源配置方面,《規劃綱要》明確,支持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機構和影像機構,逐步建立大型設備共用、共享、共管機制。按照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二級 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進開展集中檢查檢驗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規劃綱要》還明確堅持“防治結合”、“醫養結合”,提出將結核病、艾滋 病、職業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療交給綜合性醫院或專科醫院,同時協同做好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規劃綱要》還強調,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建立更合理的醫 保付費機制。推行醫療責任險、醫療意外險等醫療執業保險,發展第三方調解機制,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
首次提出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明確“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
同時,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到2020年,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信息動態更新。
全面建成互聯互通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六大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
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實現就醫“一卡通”。
落地
今年河北將建設省級“云中心”
昨日,本報記者從河北省衛生計生委了解到,去年,我省開展了社會資本設置獨立醫學檢驗所、血液透析中心試點,多元化辦醫格局正在形成。
根據河北省衛生計生委工作規劃,今年,我省將繼續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同時強化行業監管,制訂醫療機構設置指導原則,嚴控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和建設標準。
去年,我省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已達80%。今年,我省將按照基建程序和政府采購規定啟動實施項目,建設省級醫療健康“云中心”,部署鄉村一體化 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省、市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遵循相關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加快推進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對 接,逐步實現省、市兩級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
同時,我省還將進一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完成省級卡管平臺搭建工作并實現上下對接和 數據共享;制發省級居民健康卡建設實施細則等標準規范及與金融機構合作發卡用卡指導意見,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發卡用卡環境改造。各設區市至少明確2個以上區 縣試點發卡,并不斷擴大試點數量和規模,今年年底前力爭全省發卡突破1000萬張,各試點區縣發卡實現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