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站在智能制造風口 家電企業還飛不起來?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日期:2015-04-14 09:48:16
摘要:日前,家電巨頭美的曝出了“裁員”風波。有美的員工向媒體爆料稱,其所在部門突然下發了崗位調整通知,而在他們拒絕離崗后,公司以曠工為由解除了勞動合同。事實上,近兩年大型家電企業均在嘗試生產線的“機器替代人”,而“通過自動化設備減員增效”,也被一些企業看成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海爾智能制造

日前,家電巨頭美的曝出了“裁員”風波。有美的員工向媒體爆料稱,其所在部門突然下發了崗位調整通知,而在他們拒絕離崗后,公司以曠工為由解除了勞動合同。事實上,近兩年大型家電企業均在嘗試生產線的“機器替代人”,而“通過自動化設備減員增效”,也被一些企業看成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家電企業的變相裁員是否與生產線的機器替代有關?站在工業4.0風口上的家電企業,距離真正的智能制造還有多遠?

裁員與機器替代無必然聯系

近年來,海爾、美的、格力等家電企業在嘗試“機器替代”的同時,也通過不同形式的裁員實現了“瘦身”。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近年來關于家電企業的新聞,“裁員”是關鍵詞之一。2014年6月,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表示,2013年海爾完成裁員1.6萬人,2014年海爾將再裁員1萬人。董明珠曾重申格力集團“不裁員”,但據多個格力前員工透露,2013年10月以來,石家莊、鄭州等多個格力制造基地均出現了“變相”裁員。而另一家電巨頭美的更是提出了3年以后實現2000億元銷售目標的同時,人員數量下降30%的目標。

伴隨裁員同時發生的,便是近年來在人力資本、招工難、提高生產效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家電整機及上游零配件企業在生產制造環節不斷嘗試的“機器替代”。盡管美的、海爾等企業相關負責人都曾在公開場合闡述“

通過自動化設備減員增效”的想法,在一些家電業內人士看來,裁員與生產線機器替代并無必然聯系。家電行業專家羅清啟就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海爾裁員的主要原因是取消中間層,實現生產制造到用戶端到端的變革。“就機器替代而言,生產線改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盡管某些環節用機器替代了人力,但工人向技術方向轉崗才是目前家電企業普遍的做法。”羅清啟說。

但是奧維云網研究院院長張彥斌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智能制造是中國家電業的必然趨勢,“以海爾鄭州空調工廠為例,機器替代后,生產線可以節省50%以上的人力。可以說,裁員、轉崗都是企業轉型陣痛期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張彥斌說。

處于智能制造萌芽階段

機器替代只是智能制造的萌芽階段,中國家電企業要想借助智能制造的東風飛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隨著近年來大型家電企業不遺余力地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目前機器替代在很多企業并不新鮮,只是內部人士通常將其稱之為“機械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到2015年,美的在“機器人換人”方面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而目前海爾已經建成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及青島熱水器四大互聯工廠,初步搭建起了互聯工廠的雛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鑒于生產線的復雜流程,這種“機械手”并非適用于每一個環節。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試技術研究所所長魯建國介紹,綜合考慮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及管理質量等,目前家電企業的機器替代,主要集中在勞動強度較大、有污染、危險程度高的前端和后端環節。“前端環節如箱體輸送、翻轉、沖壓、彎曲、焊接及塑料填充等,后端則是成品包裝。而壓縮機、電機、水泵等核心器件的安裝環節,大多還是需要工人操作。”魯建國說。

與此同時,在羅清啟看來,機器替代只是智能制造的萌芽階段,而中國家電企業的智能制造才剛剛起步。他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真正的智能制造,工廠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生產段落,而是一個開放式、具有多維通信能力的透明系統。這個系統前連研發,后連用戶,將制造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有機結合了起來,同時對原有的管理模式也帶來了徹底的顛覆。“工人將越來越少,家電企業也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變為設備即技術密集型企業。所以說,勞動力成本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小,只有研發及運輸成本的高低才能稱之為企業的成本區。”羅清啟說。因此他認為,智能制造不是機械化、自動化,更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手臂就能實現的。

觀念是最大阻礙

家電企業的觀念仍然處于啟蒙狀態,自動化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等因素也阻礙了行業整體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14年以來,一些國際消費電子巨頭將工廠遷出中國大陸,這其中固然有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造成的成本優勢下降,但在羅清啟看來,全球制造企業對于智能制造的瘋狂競賽,才是產業轉移的主要原因。

“生產方式的轉變決定了研發及管理模式的顛覆。有全球制造業巨頭撤出,中國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損失的

中低端產業,而是如何融入全球最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顛覆,因為不進則退。而家電行業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不但決定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大國能否順利向制造強國邁進,更是培育出全球化家電強企必須經歷的關鍵一步。”羅清啟說。

而目前我國家電企業的智能制造至少面臨三個層面的困難,其中觀念上是最大的阻礙。在羅清啟看來,我國家電企業的智能制造觀念仍然處于啟蒙狀態,距離德國企業“打造一個工業4.0的開放式文本”觀念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張彥斌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家電企業投資和管理者對于智能制造仍有顧慮。“這種顧慮一方面體現在對于家電行業前景不樂觀,怕巨大的投入打了水漂。另一方面與企業的原始積累有關,畢竟大多數家電企業并沒有改造的經濟實力。”張彥斌說。

此外,在魯建國看來,自動化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及專業人才欠缺也阻礙著行業智能制造水平提升。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海爾無人工廠全部是由德國團隊研發和設計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本身就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