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刷醫保卡購買健康險可否推開?
近日,商業健康險個稅優惠政策試點消息一出,點燃了不少消費者購買健康險的熱情,保險業界也擁有更多動力來開墾這塊“低洼地”。稅優政策細則尚未出臺,濟南各家壽險公司已經在隔空“觀望”。這項稅優政策具體怎么實施效果更好?消費者和壽險公司都有不少心里話。
現狀調查
保險公司現主推健康險40歲至50歲中年人成消費主力
16日上午,在中國人壽濟南分公司營業大廳,分紅型的保險產品依然是市民咨詢的熱點,也有部分消費者把目光轉向保費偏低的商業健康險。
據保險行業人士觀察,在投保商業健康險的人群中,40歲到50歲的中年人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對疾病的防控意識較強,部分會考慮為下一代的健康買下保單;20多歲的年輕人往往需要買車買房,對健康險往往缺乏購買欲。
“與財險投保即日生效相比,辦理健康險有非常嚴格的投保規則,再加上人們對自身健康風險認知不夠,市民投保健康險的積極性并不高。”中國人壽濟南分公司個險部工作人員介紹,健康險在各保險公司中多是入不敷出的狀況,我國健康險市場正處于“低洼地”。
商業險稅優政策推行后,個人購買健康險每月可以在稅前扣除200元的稅前列支額度,相當于每月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200元。這被保險行業視為產品銷售端的“重大利好”。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隨著商業健康險個稅優惠政策的提出,今年3月、4月,設有健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在“觀望”的同時率先發力,推出健康險新產品,以期提前搶占市場。一家專業健康險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消費者正在轉變對商業健康險的認知,從以前的“排斥”到慢慢“接受”,保單數量也有小幅增加。
業內探討
稅收優惠咋操作效果更明顯?“醫保卡的錢購買商業健康險”被看好
近日,商業健康險個人稅收優惠政策又有新進展,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直轄市將率先試點。稅優政策具體該咋實行?這引起消費者和保險業界的強烈關注。
準備購買“防癌險”的投保人陳先生認為,每個人的收入不一樣,扣稅點也不一樣,如果由投保人自己操作,往往需要多費周折,“假如能像車險一樣,保費超過一定數額可以省去固定額度的個稅,這樣優惠力度可能會更大,通過保險公司操作或許更方便。”
事實上,在商業健康險稅優政策推出前,蘇州、揚州、上海等地政府已經推出相關優惠政策,用醫保卡的錢就能購買商業健康險。比如在蘇州工業園區,參保員工醫療個人賬戶結余金額超過3000元的,均可自愿在線購買商業健康險,被保險人可以是參保人員,也可以是其直系親屬。中國人壽在蘇州也推出相應對口的商業健康險,銷售可觀。
“醫保卡賬戶結余一般只能到藥店買藥,或在醫院看病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資金利用率較低。”中國人壽濟南分公司人員介紹,對于不少中等收入以上的上班族來說,一個月基本有300多元的醫保補貼,一年下來卡里就能攢三四千元,“醫保補貼本身就是稅前收入,如果醫保卡的錢能買商業健康險,相當于用更便捷的方式實現個稅優惠,也能把醫保卡里閑置的錢盤活。”
行業尷尬
部分消費者“帶病投保” 體檢成本高靠其他補虧
某健康險公司人士介紹,現行的基本醫療保險大都設定了報銷限額,市民的醫療費用,尤其是重大疾病,有相當一部分不能依靠基本醫保解決,這正是商業健康保險的意義所在。
面對稅收利好政策,保險行業也遭受一些無奈的尷尬。“部分投保人在身體健康的時候不投保,體檢時發現了病情再購買健康險,這相當于‘逆選擇’,對于健康的消費者來說不公平。”健康險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為此,投保健康險往往有非常嚴格的投保規則,比如投保人必須書面如實告知是否有病床記錄等,這客觀上限制了健康險的普及度。
“達到一定年齡和保額的投保人,需要定期進行體檢,這部分成本核算非常高。”一家健康險公司人士透露,該公司去年主推了一種防癌險,對四種癌癥給予專項承保,其中40歲保10萬元大概是3000元的保費,兒童不到1000元。據介紹,目前癌癥正向低齡人群蔓延,防癌險抽查體檢的比例最高可達40%。此類細分化的健康險產品在創造保費規模的同時,保險公司的成本壓力也與之劇增,這讓不少健康險公司不堪重負。
“保險公司必須考慮盈利,如果不盈利就無法給客戶保證正常的理賠服務。”中國人壽濟南分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商業健康險雖然壓縮了保險公司盈利空間,卻是提升保險公司美譽度的重要產品。”他透露,面對業務虧損壓力,保險公司往往以投資、資本運作等方式彌補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