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漁二代”:不撒漁網鐘情物聯網

作者:王曉瀅 朱婕
來源:金山網
日期:2015-05-25 10:07:48
摘要:把智能化監控技術與水產養殖結合,打造魚塘里的物聯網,“在水塘里實現智能化監控,這套系統可以實時檢測水中氨、氮、氧等含量,一旦缺氧,增氧機就會啟動。”80后的“漁二代”說,科學化、技術化是他們這一代創業者必然要走的路。

  200平方米的水槽中,投放了1萬尾鯽魚苗,相當于原先5畝魚塘的密度。對于潤州區江之鮮漁業家庭農場的“漁二代”王偉來說,近期這一新上的工程化養殖項目,也是對父輩傳統養殖經驗的一次顛覆,“養魚也可以像工廠流水線一樣,利用增氧泵、羅茨風機推流等技術,提高產量,增加50%的經濟效益。”

  和平路街道征潤洲一帶不少村民曾靠江吃江,以打魚為生。80后的王偉從小就看著浪里來浪里去的父親,用漁網編織生活,“后來雖然上了岸,但是沒有離開長江和魚,父親辦了漁業養殖,依然辛苦。”325畝、劃成方格的水塘,因緊鄰長江,一眼望去,找不著邊,“那時候,全靠人工抬著上百斤的大鐵鍋給魚喂食,一趟跑下來,有多辛苦!”大學畢業后,王偉希望徹底改變父輩們“賣體力”的創業方式。

  第一次改變,從和父親王讀強的爭執中開始。2008年,王偉回到江邊養魚,可是他并不愿意“抬鐵鍋”。在養殖場添置投餌機的決定,對于父親的傳統養殖經驗來說是一次挑戰,“用上機器,既省人力成本,又可以避免人工投餌造成的喂食不均,魚餌利用率提高,魚苗長得更快,何樂而不為?”

  嘗試的結果讓父親心服口服——200畝試驗魚塘中,1兩大小的魚苗長到1斤只用了一年時間,是原來生長周期的一半。緊隨而來的人工成本上漲,則更進一步堅定了王偉“靠技術”降本增效的決心,18臺投餌機全部到位。

  上午9點半,投餌機開始工作。魚塘邊的“綠房子”發出嗡嗡聲,魚塘里很快下起“雨”,粉末狀的飼料懸浮,水面立刻熱鬧起來,魚群爭食,濺起水花。

  江之鮮引用長江水養魚的模式遠近有名,父輩的做法是通過水泵實現江水和池塘水的更替。2012年,王偉決定開辟生態溝渠,以“一泵提水”構建河塘水循環,“進出水都要經過生態溝渠,完成一級、二級凈化,形成池塘水循環利用,最終實現魚苗清潔養殖。從大環境來說環保,從個體來說節能降本。”

  對這個水循環項目,父親不大懂,但是看到兒子攤開的設計圖,他決定放手。目前,這一循環模式,僅一年的電費就可節約70%,而且因水質提高,魚的肉質更緊實、鮮嫩。

  采訪中,記者留意到,和其他漁業養殖場不同,江之鮮被綠色包圍。“你們要是早些時候來,還能賞櫻花。”王偉在朋友圈里曬出了他家的“櫻花雨”,“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無限種可能。”于是,他給養殖場做起了綠化方案,除了塘埂上種上經濟果木,連邊角地都穿插了觀賞植物,在他看來,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僅單一養魚不成,得利用天時地利打造多元化模式。

  在綠化樹種的選擇上,王偉選擇了成本較高的廣玉蘭、紅楓等經濟類苗木,而母親則希望通過種植成本較低、見效快的果樹,減少風險。最終母子倆達成共識,各種各的實驗田。去年,兒子的“經濟林”大獲豐收,銷售180萬元。母親則決定交出手中的“試驗田”。

  如今,江之鮮的工程化養殖剛啟動,王偉的創新創業理念還在升級。學計算機專業的他,謀劃著發揮專業所長,把智能化監控技術與水產養殖結合,打造魚塘里的物聯網,“在水塘里實現智能化監控,這套系統可以實時檢測水中氨、氮、氧等含量,一旦缺氧,增氧機就會啟動。”他說,科學化、技術化是他們這一代創業者必然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