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面臨新形勢 發展需因地制宜
記者日前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目前全國100%的副省級城市,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都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智慧城市日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在近日召開的2015智慧城市論壇上,業界對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困難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討。
四大戰略“呼喚”智慧城市
北京市委副秘書長郭廣生表示,智慧城市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而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質量的標準,催生了一大批新應用、新業態、新生產方式及管理方式,推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拓展和集成應用,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勇于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成為信息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智慧城市建設對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并提出要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建設以感知、互聯、智能應用為特征的智慧城市,對加快城市化、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質量有重要意義。“當前處于新技術產業變革的重要階段,我國大力推動創新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都需要對智慧城市建設總體統籌推進,實現國際國內的資源互通、網絡互聯互通、資金流互聯互通、人才等科技資源互聯互通。”郭廣生表示。
“智慧城市建設也是北京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的核心任務和關鍵路徑。”郭廣生表示,去年2月26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指出,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同時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而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這些都是今后北京發展的重要方向。北京市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四個中心’的首都發展戰略,強化首都的核心功能,調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智慧北京也將為首都信息化發展的新形態和北京市信息化發展的普及,為有效治理城市病做出應有的貢獻。”
因地制宜開展建設
近年來,寬帶的發展和互聯網爆發式的增長,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智慧城市的動力引擎,它將全面提高政府部門的決策效率和服務水平,極大提升各類企業的智能化分析和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智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沈美麗表示。
但沈美麗也提醒說,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總體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應用技術挖掘還不充分,產業格局尚未最終形成,業務及商業模式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如何突破關鍵技術,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如何給用戶帶來更多服務和創新應用,統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進程,還需要業界共同探討和實踐。
“智慧城市沒有統一的模式,因區域資源優勢不同、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而各有側重,在發展理念上把握好兩個方面。”沈美麗表示,一是要始終堅持創新,包括技術、業務、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創新是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化的動力,惟有創新才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才能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每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不一樣,產業結構不同,各有特色,不能盲目跟風,需要根據各地實際合理規劃、合理定位,實事求是地開展智慧城市建設。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唐思思表示,現在智慧城市建設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數據融合難。如果沒有數據的融合共享,智慧城市最多做到數字化,但是要實現更多智能的話,就要打通數據壁壘和信息共享。
另外,不同的群體對智慧城市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普通民眾的需求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公眾服務則從均等化向主動推送個性化方面轉變。而企業是最敏銳的,很多時候智慧城市要靠企業推出的新方案來推動建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同時又更好地保持智慧城市健康發展,也是現在面臨的新問題。
沈美麗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將繼續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通過創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落實光纖到戶國家標準、優化寬帶發展路徑、完善寬帶網絡覆蓋,更加注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與社會各界一道不斷完善規劃政策和標準,努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在“十三五”時期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面臨新形勢新特點
唐思思表示,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處于不斷優化狀態,經濟發展動力也已經轉變。在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下,智慧城市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同時在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唐思思表示,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智慧城市也迎來新的趨勢。
第一,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如何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今年政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怎么樣在一個大的范疇中用“互聯網+”作為手段,釋放數據資源的力量,以信息流去引領資金流和人才流,更好地為城市發展來服務,從而打造智慧城市,這是業界應該考慮的問題。
第二,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要從單個城市的建設轉變到各個城市協同發展上來,制定實施智慧城市群發展策略,“其實從中央到地方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研究,也是圍繞著智慧城市,圍繞著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等,這是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唐思思認為。
第三,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應該多樣化。應該鼓勵政府購買服務,而不是所有的東西都由政府投資去建。政府提出自己的需求,把握好最基本的框架,保障好安全,其他的可以交由社會力量去做。“所以促進智慧城市發展模式的多樣化,也是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設的非常重要的特點”。
第四,加強惠民化。智慧城市是一個載體,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建設智慧城市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信息惠民,以人為本,加強惠民化,能夠讓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這是智慧城市下一步建設重要的策略。
“總體來說,我們要用建設智慧城市這樣一個契機,構建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體系,充分釋放信息紅利,打造我國經濟的新優勢,實現從數據大國、網絡大國向數據強國和網絡強國的轉變。”唐思思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