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創業科學家馬兆遠:工業4.0的創業思維

作者:寇德印
來源:央視網
日期:2015-05-21 10:38:10
摘要:馬兆遠對什么是工業4.0有著自己的判斷。他認為每一代工業化都有核心,第一代是蒸汽機、第二代是電力、第三代是信息產業、第四代的核心是什么呢?從技術角度而言,工業4.0時代所需要的技術,在前一代工業革命時都已經產生——計算機有了、互聯網有了、自動化生產也有了。馬兆遠認為,工業4.0的核心,是規則的改變。

創業科學家馬兆遠:工業4.0的創業思維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北京智銀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馬兆遠博士

  作為學生,馬兆遠無疑是成功的,從北大、牛津、到伯克利,一路光環。但作為創業者,他也經歷過掙扎與失敗。現在,他是北京智銀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事業有成,對于后來者,他有話要說。

  “商場是血淋淋的,沒有半點親情可講。沒有足夠的積淀,在戰場上一定會吃虧。”馬兆遠建議在校大學生,一定要積累足夠多的“子彈”再上“戰場”。創業,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什么才是“工業4.0”?

  何為“工業4.0”?

  馬兆遠對此有著自己的判斷。每一代工業化都有核心,第一代是蒸汽機、第二代是電力、第三代是信息產業、第四代的核心是什么呢?從技術角度而言,工業4.0時代所需要的技術,在前一代工業革命時都已經產生——計算機有了、互聯網有了、自動化生產也有了。馬兆遠認為,工業4.0的核心,是規則的改變。

  在一般的工業化概念里,生產規模越大,成本越低,這是常識。但是到了工業4.0時代,這個規則被打破了,個性化生產的成本有可能降到批量化生產的成本,甚至是更低。

  例如,制作樣品,4.0時代可以用計算機來虛擬現實,甚至用3D打印來建模,設計的成本會大大減少;而在生產過程中,4.0時代減少了庫存的成本。現在用互聯網和物理空間對應的方式,我們可以精確地確定某個商品現在到了哪個位址,所以從生產上來說,可以做到點對點的對接。在整個生產線上,工廠是不需要有庫存的;另外,現在一些智能機器人也參與了生產,所以相應的人力的成本也在大大減少;由于4.0時代,產品是定制的,在產品沒有生產出來之前,都已經銷售了出去,所以,廣告營銷的錢也可以大大降低……這樣,批量化生產和個性化生產之間的差價在漸漸縮小,4.0時代,工業規模化生產的規律被改變了。

  硅谷與中關村的差異

  談到創業,有兩個地方不能不提,中國的中關村和美國的硅谷。這兩個地方,就是中美兩國創新的“搖籃”。

  對于創新來說,硅谷已經形成了流水線的作業。馬兆遠介紹說:有了創意或核心技術后,作為創業者,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個公司,然后找到投資人。拿到錢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去找律師,和律師把知識產權的事情做完,申請到相關專利。在這個時候,你可以拿這些技術及專利去找“工程師”團隊。“工程師”團隊是隱藏在硅谷后邊的一個非常大的群體,他們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這在中國是沒有的,他們會把你的創意變成產品。要知道圖紙是一樣東西,圖紙能不能做成產品,關鍵就在“工程師”團隊。當你做出一款穩定的產品或穩定的原理樣機時,投資人會再追加投資。最后,創業者再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設廠房,按照圖紙生產零部件,組裝成品,銷往各地。

  馬兆遠認為,中關村和硅谷相比,有以下幾大不同:

  首先,就是缺少那部分動手能力極強、掌握先進技術及科技的“工程師”團隊。

  其次,投資人群體也不一樣。硅谷的投資人專門作投資,一般是高科技企業出身,賺到錢后賣掉公司。而國內投資人大多是財務背景出身,這些人只能看懂財務報表,并沒技術放在第一位。

  這樣有何弊端?在高科技創新領域,美國投資成功率是10%,也就是說投資10個項目,9個賠錢,還有1個賺錢;而在中國,高科技創新領域投資成功率是1%,投資的100個項目只有1個賺錢,其余都賠錢。

  兩者相差懸殊,根源在于中國投資者不懂技術、更不重視技術。

  在中國創業的優勢是什么?

  工業4.0時代,在中國創業,有什么優勢?

  人們第一反應,也許會回答,“我們有廉價的勞動力”。但是馬兆遠強調:“單論人力價格,非洲、東南亞、巴西,這些地方比我們還便宜。”

  人力成本已經不再是中國未來的優勢。馬兆遠認為,我們國家在工業4.0時代進行創業,第一個大優勢是市場。現在,在我國取得成功的公司,大多是利用好了中國市場這個優勢。例如阿里巴巴,它本身并沒有什么核心技術,只是利用了一種新的模式,然后憑借國內極大的市場,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大優勢,馬兆遠認為是“二次人口紅利”。

  什么是“二次人口紅利”?他解釋說,自從高考擴招以來,我國大約每年有800萬大學生畢業,這就培養了一大批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基礎性人才,他們的勞動力成本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是非常占優勢的。例如,在美國硅谷雇傭一個編寫程序代碼的員工,一年需要十萬美元,而在國內,雇傭這樣的工作者,只需要十萬人民幣。“這種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礎性人才,我國的成本很低。我把這個特點,稱為‘二次人口紅利’。”馬兆遠說。

  “互聯網+”的重點應該在“+”上

  對于“互聯網+”,馬兆遠認為,核心在那個“+”號里,互聯網只是標配,重點還在工業化。

  馬兆遠解釋,所謂“標配”,就是要求每個公司都要具備。下一步工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硬件和軟件結合,也就是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他說:“我們強調‘互聯網+’時經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把互聯網看得太重了,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工業基礎還需要硬補課。以互聯網為標配,核心還是要發展工業,還是要注重制造業,實現工業化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