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智能家居“尚幼” 移動醫療或成潛在突破口

作者:本站采編
來源:安防市場報
日期:2015-06-09 11:00:59
摘要: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由于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家電企業等巨頭的跨界融合,經過幾年的沉淀發展下來,2014年得以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使得不少人為之側目。

  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由于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家電企業等巨頭的跨界融合,經過幾年的沉淀發展下來,2014年得以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使得不少人為之側目。然而,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仍然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為此,眾多業內人士也在一直不斷地尋找突破口,以至于近段時間來,“智能硬件”、“平臺”、“安防”、“醫療”以及“互聯網+”等詞匯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智能家居領域。

  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由于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家電企業等巨頭的跨界融合,經過幾年的沉淀發展下來,2014年得以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使得不少人為之側目。然而,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仍然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為此,眾多業內人士也在一直不斷地尋找突破口,以至于近段時間來,“智能硬件”、“平臺”、“安防”、“醫療”以及“互聯網+”等詞匯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智能家居領域。

  現狀

  尋找突破口“小伙伴們”一直在堅持

  近日,通過調查,記者發現,當下,各大家電廠商都忙著與互聯網企業結盟。就海爾、阿里以及魅族而言,2013年,阿里巴巴22億元戰略投資海爾。3月,阿里5.9億美元戰略入股魅族。三家基于資本紐帶結成聯盟,并且宣布將共同打造智能生態圈涉足智能家居領域。看上去這是一個最靠譜的組合,海爾是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負責制造和物流。阿里是最大的互聯網企業,負責系統和后臺數據;魅族手機則可作為智能家居的一個入口。

  但就是這個最被外界看好的聯盟,其結構也比較松散。海爾從去年開始一直在雕琢一個叫做U+的智能家居平臺,已經先后與百度、京東、360等互聯網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同時海爾還加入了蘋果主推的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并且是該平臺上唯一的中國家電企業。在今年的家博會期間,海爾一口氣推出了U+平臺上七個智能生態應用場景,包括洗護、用水、空氣、美食、健康、安全、娛樂。這其中只有娛樂部分出現了阿里的身影,就是海爾阿里智能電視。而阿里這邊也一樣,在“情定”海爾之后,仍然同時與美的空調以及創維、康佳、長虹等保持著“曖昧”,想要把它們拉入自己的智能家居體系。

  此外,還有關于美的和小米的合作。據了解,2014年年底,小米12億元入股美的,雙方當時宣布的業務合作方向里包含了智能家居領域,但是具體合作計劃“語焉不詳”。

  其實從2014年年初開始,美的就大刀闊斧地向智能家居廠商轉型,宣布要在三年內將生產的產品升級為智能家電,并且投入重金研發智能家居平臺和系統。而小米對智能家居市場的熱衷更是顯而易見,從手機、電視到路由器產品,智能家居入口的布局可謂完善。不過在家博會上,美的宣布其研發的M-Smart智能家居平臺將全面開放,并面向全行業推出單價僅為10元的智能模塊,家電產品有了該模塊之后就能互聯互通。可問題是,智能模塊和低價這兩件事情,應該是小米更擅長的。

  綜合而言,我們可以發現,智能家居行業內目前其實早已形成了智能家居市場各品牌為了卡位各自混戰的亂局,乍一看,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這也暗示著智能家居企業一直在努力地尋求突破。

  據了解,自2014年初google收購nest引爆智能家居市場以來,智能硬件、平臺先后被業內人士認作為是行業的突破口。然而,經歷了一年時間的發展,事實證明,似乎僅僅通過智能硬件或者平臺難以實現行業的突破性發展。基于這種情況,有人提出了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想法。

  “在智能家居行業普及的道路上,平臺和智能硬件二者缺一不可,智能硬件大部分是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對傳統的設備進行改造,進而讓其擁有智能化的功能,改造的對象一般是電子設備,例如電視、空調、冰箱和其他電器,這些家用傳統設備在一、二線城市的小區住宅中普及率已接近100%,智能化之后,這些硬件具備連接的能力,而平臺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智能硬件聯系起來,最終實現互聯網服務的加載,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構,從而具備大數據、遠程控制等附加價值。 無論是以平臺還是智能硬件作為突破口,二者都各具優勢。”日前廈門狄耐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狄耐克)副總經理趙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另外,深圳市豪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豪恩)副總經理劉洪也表示,智能家居行業的突破口僅僅依賴于兩者之一是行不通的。 “產品是否能被市場所接受,其根本在于用戶體驗以及為用戶創造的價值。如果一個產品或是一個系統無法給用戶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變,那它只是一個玩具,一段時間后就會被擱置,不會長期使用及在線活躍。”劉洪強調。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智能家居行業的探索到此終結。近段時間來,經過了2014年的喧囂炒作,智能家居行業終于進入了務實階段,不再圍繞那些所謂的標準等問題進行探討,而是圍繞用戶的“痛點”展開激烈的角逐。以至于一時間里“安防”、“健康硬件”、“醫療”“互聯網+”等詞匯頻頻出現在智能家居的版圖之中。

  分析

  移動醫療占領戰略高地 或將成為“新入口”

  眾所周知,智能家居產品之所以難以普及,其根本原因在于無法刺激到用戶的“痛點”。可是用戶的“痛點”究竟在哪兒呢?顯然,通過手機APP簡單的控制家用電器的方式是不足以打動消費者的。

  “目前在深圳從事智能家居產品生產研發的企業有幾千家,然而,大多數企業僅僅能實現簡單的控制家用電器自動開關以及遠程控制等。說句實話,像類似于這樣的產品,對于一般用戶而言,往往可有可無。而事實上,用戶往往是不愿花錢買這樣可有可無的產品的。” 深圳市商智通安防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智通)研發總監陶華清告訴記者。

  到底什么樣的智能家居產品才是用戶所需要的呢?據記者調查發現,近段時間來,由于人們對于大氣污染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為此,一些企業將健康硬件以及環境監測作為突破口,并將其列為企業未來的重要研發方向之一。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目前智能家居還處在“碎片化”階段,企業所作的任何嘗試性探索都是值得鼓勵的。只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作為“安防之都”的深圳,聚集了一大批智能家居企業,為何一直以來并沒有將安防作為智能家居行業的突破口?亦或是,為什么安防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智能家居產品上得到體現?

  民用安防市場成熟度不夠

  民用安防產品有多重要?有些人將之比作保險,認為出事了有用,沒出事則無用武之地,而這種想法也常常會形成一個錯誤的邏輯:一般都不出事,所以實際上沒什么用。

  這與不少美國家庭的想法差距很大。根據美國家居公司勞氏公司(Lowe’s)的2000人調查報告顯示,62%的美國人選擇智能家居的目的正是出于家庭安全考慮。而且,從用戶的需求和智能家居側重的功能出發,安防產品雖不能算是“剛需”,但卻是最接近“剛需”的,在智能家居中更具必要性,因而作為突破口也應當順理成章。

  面對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深圳市歐瑞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李江華。據他介紹,一直以來,安防的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建設項目中,具體應用到家庭的安防設備少之又少。盡管近幾年來安防民用化市場正在逐步打開,但是,要實現全面普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在近十年甚至幾十年內是難以實現的,因而,作為專業從事智能家居產品生產研發的企業而言,自然是不愿意將行業的突破口放在安防這一塊的。

  “至于那些從防盜報警行業轉型而來的企業而言,盡管目前類似轉型而來的企業不少,以至于不少人認為安防或將成為智能家居行業的突破口。但是,眾所周知,智能家居產品是非常講究個性化的,這些轉型過來的企業要深入地了解客戶需求,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所擁有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說,就目前情況來看,將安防認作為智能家居行業突破口為時尚早。”李江華補充說道。

  據了解,如今的民用安防可以說是一個著實的潛在市場,但是對于廠商來說,這個市場面臨的挑戰也同樣不容我們忽視。相比于更加“豪放”的平安城市建設項目,民用市場的買家似乎有著“自己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對長期面對政府項目的廠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尤其對于一些價格或者性能上的細節來說,可能我們看似無所謂的方面卻是用戶非常在意的。面對更加“零散”的需求與價格底線,我們面對這部分市場注定要更加的嚴謹。否則,一旦這塊市場逐漸在我們的興奮與大意中萎縮,恢復起來可就不是什么容易事了。

  面臨技術創新和標準規范兩大問題

  如今,在逐漸蓬勃興旺的智能家居市場,各種層次、優劣各異的產品頻出。對此,國內某知名廠家負責人表示,一個是功能上有所不同,同樣是聲稱“智能家居”的產品,控制設備的數量有差異,有的雖然可以遙控,但不能智能化地根據人體舒適度調節溫度。此外,無線技術等運用上,是使用穩定性較高的Zigbee技術還是普通的WiFi技術等在成本上也有很大差別。

  歸根結底,目前這一現狀是因為技術落后以及標準不一造成的。然而,這些問題已發生在智能家居產品上,那么,它們是否也同樣發生在安防產品上呢?

  對此,李江華表示,目前,在防盜報警行業仍然存在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盲目的將安防作為智能家居行業的突破口,只會帶來更多的技術難題以及利益的博弈,這或將使整個智能家居市場變得更加混亂。

  而事實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防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強勢品牌效應是目前中國安防行業發展的最大軟肋。隨著時間的流逝,絕大多數安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被無情淹沒。目前安防產品的核心技術都被國外企業所把持,而中國安防企業絕大多數都在走模仿的道路上,產品創新不多,用價格戰低成本來贏取小小的利潤。且不論該觀點是否完全合乎事實,就目前整個安防行業發展情況來看,近幾年來,具有突破性的安防產品或者技術還確實少見。

  移動醫療或成潛在“對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成為了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只是,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如今大多數人都處在亞健康狀態,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保健品營養品,但是按照科學的觀念,這些對緩解人體亞健康狀態并沒有什么效果。另外,更多的人根本意識不到,或者是仗著自己年輕,身強力壯,忽視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媒體上各種猝死事件的頻繁發生,這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而醫療監測設備家居化,將醫療場所由醫療中心轉移至家庭,使家庭實現健康的自我管理,完全符合“4P醫學”【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的醫療理念,能夠使普通人尤其是居家老人、殘疾人、慢性病患者得到更加細致、安全的個性化醫療服務。”這是李江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反復強調的一句話。

  李江華說,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家用醫療設備會花費很多時間,也會影響用戶的正常生活。但是如云血壓計等設備采用了ZigBee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實現人體生理參數(如血壓值、脈搏值等)的連續、實時、動態的監測,因為是可穿戴式設計,體積小,攜帶方便,用戶完全可以當作手表之類的飾品一樣,戴在手腕上,隨時檢測人體生理參數的同時,并不影響用戶的正常生活,而且也不會如做體檢的時候一樣,因為緊張或者是別的生理心理因素,影響檢測結果,提高檢測準確性。

  無獨有偶,陶華清持相同觀點,據他介紹,通過傳感器檢測到用戶的生理數據之后,系統可自動對這些數據進行初步地處理,然后利用ZigBee通訊技術,將數據上傳至云端實現匯總、存儲、分析,而系統也會將分析結果通過網絡實時傳給用戶家人的手機或者是另一端的醫療中心,為用戶提供獨立、健康、安全、方便、持續的人性化健康保健服務,緩解醫院壓力,促進低成本醫療發展。

  “舉個例子來說,如今因為營養過剩,以及其他原因,肥胖一直困擾著許多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不管是為了美麗還是為了健康,減肥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而比較而言,減肥的方法無非是那幾種,比如說藥物、節食、運動,很多醫院表示,因為減肥不當,很多人或許體重下來了,但是健康也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血壓血糖下降,引發暈厥。而采用云體重計與云血壓計相結合,早晚測量體重,系統自動繪制體重變化曲線,云血壓計隨時測量血壓值脈搏值,以保證其一直處在正常范圍之內,出現異常便會自動發送報警信息,提醒用戶注意身體,降低減肥強度。更不用說,對于一些患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這類疾病平常沒什么異常,但是一旦發作,甚至會危及性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實時檢測生理指數,出現異常數據,立刻向社區醫院發送求助信息,更好地維護用戶的健康。”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居化醫療設備能為人們提供便利的醫療服務,但是基于技術限制,目前完全依賴于家居化醫療設備還是不行的。“目前,我們已經把一些自主研發生產的傳感器應用于陽澄湖的大閘蟹飼養,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地在動物上取得突破,最后將成熟的技術應用于人類。”陶華清告訴記者。

  據了解,智能家居醫療監測技術目前已經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我國如今正在大力推廣社區家庭醫療服務建設,該技術將會在未來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廣泛的應用前景,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互聯網+”戰略升級

  智能家居進入爆發前夕

  什么是智能家居?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只是個既熟悉又朦朧的字眼。不過,隨著“互聯網+”戰略升級,在大批家電制造商、互聯網公司眼中,智能家居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有“萬億級”前景的市場。近日,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中國家電博覽會上,無論是海爾、美的、老板等傳統家電大佬,還是京東、360、樂視等互聯網新貴,都通過推出智能系統和搭建智能平臺等方式,參與到這場智能家居大戰之中。

  目前,在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傳統的家電企業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如果說,兩年前國內智能家居行業仍處于探索期,那么今年,各大家電巨頭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包括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都試圖通過建立自己的智能平臺來圈地未來的智能家居市場。

  據了解,就在2015年中國家電博覽會開幕前一天,國內家電企業龍頭海爾對外發布了U+智慧生活App。海爾將該App定義為“用戶定制智慧生活的入口”,并預計到2020年將有100億用戶連入U+智慧生活App。除了海爾,美的也不甘落后,發布了智慧家居系統白皮書。而這,也是繼去年美的集團發布M-Smart智慧家居戰略后智慧家居產品的整體亮相。

  對此,相關業內人士坦言,2014年是家電產業的智能化元年,而今年,則是智能家居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關鍵時刻。作為這一行業的先行者,誰都不想錯過這個最佳時機。

  從今年的家博會可以看出,智能家居的巨大市場,也吸引了不少跨界商的追隨。據了解,今年除了傳統企業競相發力智能家居外,不少互聯網新貴也紛紛加入其中,或合作或跨界,只為搶智能家居頭啖湯。例如,作為傳統廚電巨頭,老板電器今年在展會現場搭建現代化的智能廚房,向消費者全方位展示ROKI智能烹飪系統,而該系統也邀請了360、阿里、京東、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參與。除此之外,京東、360、遙控e族、智慧云等智能領域企業也在積極與海爾、美的、海信等家電廠商合作,共同搭建智能家居組合。

  在陶華清看來,互聯網企業的跨界參與,是智能家居市場發展勢在必行的一個趨勢。“未來的智能家居時代不是某一家家電廠商、某部分家電群體或者互聯網群體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互聯網企業和家電企業的深度協作才能夠實現。”陶華清還指出,隨著海爾等家電主流廠商的加入,看似“缺少統一標準、品牌混戰、價格虛高”的智能家居市場,其實正開始走向規范,其行業標準統一也開始步入倒計時。

  據了解,在海爾U+平臺發布之前,智能家居行業處于孤島的狀態,既沒有同一平臺上的合作協調,也沒有跨行業的互聯互通,更談不上智慧生態圈的構建。面對“外冷內熱”的行業僵局,一些科技企業也曾嘗試搭建自己的平臺進行嘗試,但封閉和片面造就的單品并不能為用戶帶來智慧生活的完整體驗。

  對此,家電行業觀察員劉步塵表示,家電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將會形成優勢互補,才能讓智能家居真正落地生根。據奧維咨詢預計,到2020年我國智能家電的整體產值會突破萬億元,其中智能硬件的產值就會達到6000億元。劉步塵說,要布局如此巨大的智能市場,家電企業必須要告別單打獨斗,選擇相互合作,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正因如此,海爾和阿里合作、小米與美的聯姻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智能家居的百花齊放現狀,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任何標準的統一都需要循序漸進,如果海爾等主流廠商不加入進來,即使現在制定了行業標準,也是空紙一張。”

  隨著海爾U+智慧生活圈開放平臺大門的打開,已吸引各大合作廠商加入。它在引領傳統家電行業互聯網化的同時,也打造出一個以智慧生態圈為標志的智慧生活模式,同時也為將來智能家居的標準制定提供了參考案例。

  趨勢

  智能家居或將產生五個變化

  眾所周知,自2014年年初,google收購nest引爆智能家居市場以來,無論是企業商家還是普通消費者都為之側目。不過,其中最大的功勞并不是智能家居本身的成熟,而是國際“大腕”的推動,谷歌、蘋果、三星等知名企業都功不可沒。在經歷了一年的喧囂之后,未來智能家居將何去何從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并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歸納了未來智能家居行業發展可能呈現出的五個方面變化。

  一是通信標準競爭緩和。在前兩年,智能家居行業還信奉“得標準者得天下”,而今年這種情況就將得以改變。通信標準是解決智能家居“碎片化”的一個重要措施,對多類設備的串聯有重要重用,但隨著科技技術不斷趨于成熟,各類通信標準之間的競爭將逐步緩和。在各類技術中,有線技術更安全、更穩定,無線技術更便捷、易擴展,ZigBee技術相對可靠,WiFi、藍牙、Z-Wave也各有優勢和特色,因而執著于大力宣揚某種技術更優越,意義已經不大,更何況消費者更為看重的是產品而非技術。

  二是入口形態更加豐富。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智能家居發展已長達三十年,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該怎么玩。起初原因可能是智能家居入口較少,不知如何下手,而如今則可能是由于入口形態較為豐富,難以做出抉擇。在2014年初,智能家居行業一直圍繞單品與系統爭論不休,而在6月蘋果推出Homekit后,智能家居平臺又成了一個焦點。今年,隨著AWE2015上智能生活解決方案的走紅,智能模塊也將成為企業殺進智能家居行業的一個重要入口。

  在2014年,智能家居領域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但變化主要停留在互聯網公司、家電廠商等企業向智能家居行業的滲透。相比之下,2015年智能家居發生的變化將更側重智能家居本身,利于推動智能家居的普及,智能家居將越來越接地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這一年中隨著不斷的變化,智能家居就將變得完美無缺,實際上智能家居在硬件、軟件、功能、控制、體驗等方面的問題仍需重視。

  三是多功能一體化,近年來,伴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及谷歌、蘋果、微軟等知名企業的推動,智能家居得到快速發展,并廣受關注。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碎片化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不少系統雖然能夠形成生態鏈,但各類設備仍然過于松散,不僅不便于系統內部的管理,而且還會為消費者增加一定的經濟壓力。毫無疑問,多功能一體化智能家居產品的出現有利于這類問題的解決。

  四是控制方式多樣化。目前,手機是智能家居的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一個產品的控制手段如果只拘泥手機,那么可能不久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因為從2014年起,智能家居就開始由單一手機控制向語音、手勢、手表、戒指等綜合方式轉變,因而2015年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將呈現多樣化。例如,不久前,蘋果發布了Iwatch智能手表。

  五是價格開始逐漸走低。智能家居價格居高不下?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不過這只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或者說咬著某些產品高價不放的問題,就智能家居來說,2015年價格走低才是主流。據李江華介紹,目前,智能家居產品價格較高的問題,主要在于銷售量過小,根據經濟學原理,商品的成本是隨著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的。如今,智能家居產品雖然無法達到普及的程度,不過,由于產品的不斷成熟,銷量勢必會上升,屆時價格自然而然也就會降下來。縱觀這兩年國內智能家居發展的軌跡,價格問題正逐漸被市場需求所沖淡。雖然一些國外的知名單品價格仍然不低,但國內的智能家居價格卻在不知不覺中已完成幾輪蛻變,在發展前行的過程中悄然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