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批協同標準發布 7月1日起三地將實現ETC停車收費一卡通
京津冀首批協同標準上午發布。7月1日起,三地《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路側單元應用技術規范》、《老年護理常見風險防控要求》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將實施。
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除高速路應用ETC系統,今后將在部分大型停車場推廣ETC收費系統。
《法制晚報》記者從市質監局獲悉,京津冀三方將圍繞環境治理、產業對接和交通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探索制定發布實施更多區域協同地方標準。
停車收費電子停車一卡通
其中《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路側單元應用技術規范》地方標準,是根據ETC系統全國聯網的發展趨勢和京津冀區域的實際應用需求而編制的。
“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地標適用于收費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和停車場收費系統,自動車輛識別、車輛出入管理等領域可參照使用。統一的標準實施后,將提高京津冀區域ETC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通行成功率。
解讀向城區商業停車場推廣
標準編制單位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共計建成約7000條ETC車道,OBU用戶超過800萬,預計2015年年底全國ETC用戶數量達到2000萬。
2014年底已實現京津冀魯晉、長三角等14省市聯網,2015年底將實現全國聯網。截至4月底,京津冀三省市ETC車道覆蓋率分別為100%、95%和96%,ETC用戶數分別為170萬、25萬和82萬。
負責人介紹,老一代ETC系統路側單元存在通信區域鄰道干擾、無遠程監控功能等問題。統一的標準新增網絡監控功能完善測試模式、安裝要求和環境適應性要求、新增停車場應用技術要求等。
該系統還在首都機場停車場試行,今后有計劃向城區商業區停車場推行,如五棵松體育館已安裝相關設備,但需要條件成熟才能推行。
新標準對車流量監控、以及套牌車監控等技術也得到提升。因為目前河北、天津尚無此類標準,填補了兩區域此類標準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