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醫保卡健身 細則還需落實
“刷醫保卡健身,是不是要指定健身場所和種類呀?以后健身房豈不是要打招牌‘社保定點健身房’?”“給家庭成員支付門診費用,需要證明我媽是我媽么?”“我的醫保卡現在每個月30多元,連看病買藥都不夠,哪還有錢健身啊?”……《意見》備受市民關注的一個亮點是,在醫保基金結余比較多的地區,開展醫保卡用于大眾化、基礎性健身消費試點。業內人士稱,省體育中心等場館有望成為醫保卡健身首批試點。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省市雖然醫保卡健身起步早,但實施現狀并不樂觀。

記者調查發現,在已經實施“刷醫保卡健身”的江蘇省9地市以及四川省成都市,他們遇到的問題值得參考借鑒。以南京為例,要求市民醫保卡個人賬戶結余要保留3000元,其余才可用于健身,這一“門檻”讓實施效果不太理想。目前江蘇9市市民能用醫保卡在健身場所刷卡健身,但刷醫保卡健身的人并不多。
根據統計,蘇州出臺醫保卡健身政策8年,累計不到1.1萬人開通醫保陽光健身卡;常州12萬參保職工符合條件,其中僅2000人參與健身消費;徐州實施近一年,才有819人申請將醫保金額劃入健身卡;深圳市民的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上一年度余額要達到5000元以上的,才可以將余額的百分之十用于個人健身消費;揚州的醫保卡健身僅限三大場館,必須保證醫保個人賬戶余額超過3000元,超出部分才可以購買健身服務,在一個醫保年度內參保人健身消費累計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每個參保人員憑卡每天只能刷卡2次,累計金額不超過200元;鹽城涵蓋4家健身場所,結余金額超過3000元部分才可用于購買健身服務,每人每天2個項次,年度醫療保險運動健身消費目前限額為2000元……
“從全國已經實行的幾個城市來看,對產業的引導效果并不理想。”濟南市體育局體育產業處處長石德峰說:“像南京個人賬戶要保留3000元的政策限制,就限制了很多人。還有的地方僅限于指定場館消費,還有的地方要個人賬戶年度余額達到一定數目……總之手續繁雜,不是卡里有錢就能刷。”
刷醫保卡,細則還需落實
“醫保卡主要用于醫療費用的結算和報銷,可以說是救命錢”,有市民提出疑問,未來如何分配就醫用錢和健身用錢,健身時如何使用?濟南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就表示,這些還需要政策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目前還未接到相關通知。也有市民指出,一共有多少醫保用戶、多少余額、平均余額多少錢、夠不夠辦卡,這些都是需要調研的內容。比如說,濟南市的平均余額是1000元,而辦健身卡平均需要2000元,這顯然有沖突,也是需要協調的。
根據江蘇的經驗,納入醫保定點的健身場館數量少、規模小,也影響參保人群健身的積極性。揚州只有3家定點場館,常州有4家,且全是公辦;泰州雖有8家定點健身場所,但規模偏小,其中沒有一座多功能健身場所。另外,辦理手續并不簡便,除常州等個別城市可直接用醫保卡劃轉費用,蘇州、南通、徐州等地要求另辦健身卡;蘇州要求參保人員另辦銀行的陽光健身卡,還規定每年只有三個月可申請醫保費劃轉。
目前濟南市屬體育場館有奧體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以及皇亭體育館,“與南京、沈陽等城市相比,濟南市全運場館的賽后利用很充分,像濟南市奧體中心,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如何和場地健身結合的問題,全運會后第二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既減輕了政府負擔也為市民提供了健身服務,全民健身中心等場館的免費開放也為市民提供了健身便利。”石德峰表示:“目前濟南各大健身場館還沒有接到醫保卡健身試點的通知,下一步如何落實還需要政策的細化和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