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搶飯碗:請準備好下半生的工作

這篇文章緣于上半年的采訪經歷,福建莆田制鞋業,哈爾濱機器人制造業,上海3D打印建筑業,以及被刷了朋友圈的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展覽,他們都在暗示同一件沒被說出來的事實:機器人即將大規模地取代勞動力。
樂觀于技術革命帶來經濟狂歡的我們,應當做一些悲觀的準備。
三到五年!飯碗丟得比你想象的快
“3D打印建筑有兩大顛覆,第一個是讓未來的建筑業,不再有建筑工人,而是機械化生產房子。”盈創建筑總經理馬義和在蘇州的3D打印工廠——一臺高6.6米、寬10米、長150米的3D打印機,只需10個工人,每天能生產2000平米的房子。
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建筑行業占22.3%,也就是6109.085萬人。如果你有親戚朋友在這個行業,請告訴他。
多年以前,哈爾濱海鷹機器人公司總經理劉哈生到一朋友的奶粉工廠考察,要設計一款自動收集奶粉機器,考察完車間出來,一位老工人傷心地說:你研制出這臺機器人,我也就該回家了。劉哈生一傷感,就放棄了這個項目。不過,現在劉哈生研發出來很多廚師機器人和送餐機器人,很多地方的開發區都邀請他去辦廠,大規模生產這些機器人。
據以上報告,住宿與餐飲業在全國農民工中占比6%,也就是1643.7萬人。如果你有親戚朋友在這個行業,請告訴她。
“三到五年以后有一個交叉點,”雙馳鞋業董事長、莆田鞋業協會會長陳文彪以“15%到20%”的工資增長率計算出,三到五年后,勞動力成本已經高到與機器化生產成本持平,而機器的效益卻至少是三倍以上,“這是一個剪刀差,在這個交叉點之后,機器人成本不斷下降,人工成本不斷上漲。”
那就是制鞋行業勞動力開始被機器人取代的臨界點。據亞洲鞋業協會的數據,制鞋行業從業人數高達1900多萬人。如果你有親戚朋友在這個行業,請告訴她。

不僅僅是一個行業,而是所有領域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諾基亞從“人生巔峰”到無人記起這五年,我們就可以體驗到五年比我們想象要快。美國人馬丁·福特寫了一本書叫《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最后三個單詞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工作的未來。
沒有物業管理員?房地產大佬王石說,萬科將與世界知名機器人研究中心合作研發機器人,未來30%的萬科物業管理人員將由機器人取代。
沒有司機?科技巨頭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沒有剎車沒有方向盤,當然也沒有司機。
沒有快遞小哥?亞馬遜和順豐速遞都已經有無人機送貨技術,以色列申卡爾工程設計學院還有學生設計出獨輪的快遞員機器人,擁有臉部識別功能,連老婆都簽收不了。
沒有醫生?聽說這是江西省首臺手術機器人,名叫“達芬奇”,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臺2000多萬元,全國有29臺。“過去一臺手術需要三四名醫生和多名護士,而‘達芬奇’僅需要1名主刀醫生、1名醫師助手和2名護士。”
沒有記者?寫到這里,我也要擔心一下自己的飯碗。美聯社稱,Wordsmith機器人,每周可撰寫數百萬篇新聞報道,每秒甚至能生產2000篇文章。
記者轉行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但記者本來就是小眾群體,與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工人沒法比。這場換人運動已經不是未來時態,而是進行時態。富士康在未來3年有70%的裝配線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替。美的空調在2011年的工人數量在50000以上,機器人進入產線后,2014年是26000人。有媒體報道,美的2015年的裁員計劃是6千人,到2018年,還要裁員4000人,以騰出位置給未來5年50個億的自動化機器投入。
政府在加速這種變革。廣東省政府宣布投資9430億元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要在2018年之前用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人。
機器人已經對中國制造業就業率造成實質性影響,1995年至2002年,約1600萬個工廠崗位消失。很奇怪,這些人都去哪兒了?如果你有親戚朋友在這個行業,請告訴他。P.S.別忘了通知張全蛋。
如何在沒有工作的未來生存?
機器取代人由來已久,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一項研究中,從1871年到2011年期間,科技發展使英國農民由100萬人下降到5萬人。整個取代過程,由農業開始,然后是藍領:制造業工人、建筑工人、廚師、服務員、快遞小哥、司機,最終會波及白領:記者、辦公室文員,甚至專業領域的會計、醫生、律師。
這個進程在IT技術的影響下進入了加速,馬丁·福特說:“IT技術對每個行業、每個經濟部門都產生了影響,甚至影響到每一個人。IT技術會代替越來越多的人類勞動,而且它的技術能力一直是指數式增長。這是真正的顛覆性的現象,以前從未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德勤的報告悲觀地指出,未來有1000萬的不熟練工種將被機器人取代。牛津大學兩名學者研究了700多種職業的技術后認為,未來幾十年內將有 47% 以上的工作被機器取代。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指出:機器人造成工作崗位流失,這是人類社會未來十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懷疑者認為,機器人不會帶來顛覆性影響——每一個舊行業被摧毀,都有一個新行業在廢墟上崛起。馬丁·福特不同意:“我們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目前正在享受著高額利潤的公司或者科技行業,未來雇傭的人數會越來越少。Google雇傭員工不到通用汽車的5%,但創造的盈利更大。未來的公司會越來越像Google。”
“一旦新的科技浪潮來襲,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很多工作憑空消失。人們丟了工作,心里就會充滿恐懼,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比如抗議、斗爭。”馬丁·福特說:“政府必須行動起來,建立社會安全網,為貧窮人群或者受科技浪潮席卷的人群提供支持。當然,并不是永久支持,但必須支持一段時間,讓他們恢復元氣重新找到工作。新崗位的培訓成本可能比較高,也需要給他們補貼。”
如果不工作,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呢?
大量的失業,這會是一個經濟蕭條的社會嗎?恰恰相反。這可能就是幾百年前馬老師追求的烏托邦——共產主義社會。
以美的空調的自動化為例,2011年員工五萬時,營收500億元,2014年員工二萬六,總營收接近700億。他們的目標是,員工2萬,營收1000億。機器人空前的生產能力,將摧毀我們現在的社會體系。社會財富加速增長,導致新一輪貧富分化。
“現在一千普通人的收入積聚到一個有錢人手中。失業者沒有消費能力,需求下降,如果放任這種狀態,最終經濟會受到負面影響。”馬丁·福特說:“當加速發展的技術將整個體制顛覆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必須主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方能延續人類的繁榮。”
這個結構重組,關鍵在于財富的社會再分配。對塔尖的富人征收高稅,補貼社會底層的人。這樣才有足夠的消費力維持社會生產。但這也會出現另一個問題——窮人變得非常慵懶,不愿意找工作,就像今天的歐洲!
馬丁·福特建議以工作為取得補貼前提,“如果不工作,只是政府給每個人發錢,那我們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未來,工作和收入有可能不相關。一個人收入多少,取決于他做志愿者的時長,藝術作品的創作數量,或者做了多少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情。”
這些并非遙不可及,你我有生之年都能看到。英國一份研究指出,未來太空旅游業將會有很多工作機會,你要試一試么?
在共產主義社會來臨之前,希望黨和政府能認真考慮馬丁·福特的建議:“如果我們提前判斷問題并采取措施,就可以很好地應對未來幾百萬人失業所帶來的社會動亂和政治問題。甚至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及財富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