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智能硬件供應鏈各環節不出差錯?
作為供應鏈的一環,如何保證自己所在領域不出差錯?11月28日上午,第二屆智能硬件供應鏈大會之“創業明星‘現身說法’”主題論壇成功舉辦,并就以上問題進行了圓桌問答。以下為華為可穿戴產品經理江幸波,京東眾籌孫新澤,機智云CEO黃灼,騰訊物聯總監徐欣,南山大夫、前科大訊飛資深專家王大年,慧聰網總裁蔡衛華,宇陽科技營銷中心副總經理鄭春暉的精彩回答。
主持人:鄭總是硬件供應鏈的首端,作為智能硬件供應鏈最前端的一個環節,如何保證首要環節不出偏差?
鄭春暉:我們企業有兩個特點:第一,絕對的技術領先型。比如說一些IC肯定是這樣,它的創意才能成為終端產品,也可以看到競爭。研發方向有問題可能也有問題。我們是周邊器械,隨著用戶的要求在走。你想在前面的環節以最優秀的投入對接到我們客戶,目前的經驗宇陽做得比較好的是一定要跟客戶綁在一起。
現在有一個強大的前端銷售的FA產品,要客戶跟客戶要求結合,要配合開發。開發的產品接地氣,已經定了方案。如果開發發現不要這個就白做了,我們經驗就是一定要很貼近客戶去做,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研發團隊越來越OPEN,也不想有些功能想的很好落不了地,硬件搭建上做不到。看了很多視頻,未來的很多很高大上的硬件,是落不了地的。硬件做不到,無論是形態也好、功能也好,可能都是由軟件編出來的,硬件確實很難。我覺得一定要做好我們終端硬件客戶的參謀,告訴他們一些情況,來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們開發團隊也要分兩類:
技術研發、快速對接產品,形態也好、參數也好,我們做微調,產品出來也很好。
第二,要跟上節奏。互聯網公司很厲害,都很受益,看一些眾籌的產品的量,還有一些消費者對同樣手環的評價,你對他們的節奏把握好。對我們來講我們要生產,從傳統的制造業公司受互聯網影響也在開始認識大數據,研究終端客戶銷量的情況、產品形態情況,也要做到對我們來說經營風險的庫存、產品研發結構。
謝謝!
黃灼:我覺得智能硬件比較難的事,非常同意QQ物聯徐欣說的,一定要借助現有的一些平臺的能力,舉一個我們的例子,最近我們內部的系統里面找軟件模塊解決內部問題,具體什么不重要,我們找10個供應商,在篩選過程中有很多評估,最積極的供應商是北京的創業團隊,從北京飛過來我們公司待了一個星期幫我們解決我們想要展示的軟件。我們很喜歡這個團隊,但是很抱歉不能用你們東西,你們還在貝塔版,可能明年或者后年考慮。量級如果有千分之一的問題就是很大的問題,這是用供應商的考慮。我們是軟件公司要的是軟件模塊,我們自己也可以做。我們做硬件成本太高,如果不用一些相對靠譜的供應商的話,很有可能迭代的速度或者成功率都會下降。就像徐欣說的借力于比較成熟的平臺。2010年開始做智能硬件的軟硬件加云端的方案已經做了快五年了,作為軟件公司特別是互聯網特指的軟件公司,每個星期都在迭代自己的產品,大小版本的迭代,三個團隊每周都在出新版本。五年下來一千多次的版本更新,我們對自己軟件的穩定性、可靠性都是比較有信心的。早些也嘗過苦頭,用戶產品出去之后有些問題確實發現是自己的失誤,最后通過各種辦法挽救,也走過了跳地上坑要爬出來。
智能硬件是多方面的供應鏈,各方面的問題很多,是一個很難的事。找好合作伙伴能夠把自己專注的事做好,其他找各個領域相對領先的公司合作,我覺得可以讓失誤率下降,成功率提高,這是切身體驗。
王大年:我非常同意黃總講的觀點,選擇優秀的合作伙伴聚集在平臺里面非常重要的,創業這個事情本來就是非常難,而且是九死一生,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選擇好的供應鏈。供應鏈產業上來之后一家還不行。在大數據分析上還要選擇合作伙伴。在已有的平臺上去拉活,這里面的合作伙伴和供應鏈選擇非常重要的。
蔡衛華:我不是這個行業的,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必須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只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情,其他交給別人來做。最好的是這個事情只有你能做別人做不了,其次是你能做別人也能做,但是別人做起來比你費時費力的多。最殘酷的是你能做別人也能做只有拼時間。
孫新澤:這個問題我真不是特別清楚,說一下京東眾籌這邊的事情。我們發現很多項目團隊找過來之后,把我們當成一個銷售的平臺,其實我們把自己定位一個營銷的平臺,產品曝光、產品發布的平臺。其次我們才是一個銷售定義,我們把銷售定義定位到比較低一些。
第二,過來做項目不光考慮這邊得到一些銷售方面的東西,要考慮到怎樣把產品真正的呈現給用戶。
第三,我們給用戶提供的是很多交流的機會,用戶可以直接去跟項目方提一些問題,包括反饋一些意見,這是更加重要的點。
主持人:產品本身很重要,這樣才有下游推薦產品。
徐欣:偏差問題蔡總說的很到位了,本質上是沒搞清楚達到目標最短的路徑是什么。打個比方,比如說電子稱,中間會有成熟的采購,廠商會覺得便宜了一分錢便宜了很多,要選不走平臺方,要自己來弄。這個過程做這樣的決策和實際目標造出質量很好的稱或者快速造成很好的稱,這個目標已經出現偏離了,這個時候很容易出現其他更多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本質在這里。
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對每個環節的信息不夠了解,就像慧聰網開的會一樣幫助大家同步各個環節的信息,做智能硬件東西環節特別多。不敢說是一定程度的條件,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參加這種會,要很認真地去聽,我的感覺是我參加過很多這樣的會,有很多嘉賓演講的東西可能十多分鐘跟我沒太大關系,可能有三五句話對我們啟發都非常多,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身邊有很多同行或者其他的朋友或者不認識的人不會特別認真,這種時候都是在降低自己的信息對稱性。
江幸波:關于這一點說幾個方面:
第一,從產品設計角度,作為一個新產品,我個人認為新功能、新的地方盡量一下子不要上太多,東西越多錯的越多。
第二,一旦我選擇這個東西之后,像鄭總提到的能用通用器件先用通用器件,也確實能夠降低風險。在我不得已做定制時規格越早定越好,不要在后面改動太大,大家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第三,一旦產品進入開發包括后續交付產品上市之后要有風險把控。產品上市之后賣的怎么樣有時候很難控制,只能前期做預測,從銷售端反饋判斷到細化到供應三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