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移動支付懸梁之劍 安全問題堪憂
隨著互聯網思維加速滲透到傳統行業,近兩年互聯網金融成了時下的“風口”,成了最有“錢途”的行業之一。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各路人馬都想分一塊互聯網金融的“蛋糕”。
據記者了解,2015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0261.1億元,環比增速24.8%。預計2015年下半年該市場規模將達51763.8億元,環比增速將達28.6%。
移動支付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伴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便捷中隱藏的不安全因素也開始頻頻出現,威脅到用戶的資金、信息安全,甚至連一些大平臺也無法避免安全漏洞問題。
一、移動支付安全堪憂
1、支付寶出現大面積癱瘓
據記者了解,今年5月,擁有將近3億活躍用戶的支付寶出現了大面積癱瘓,全國多省市支付寶用戶出現電腦端和移動端均無法進行轉賬付款、出現余額錯誤等問題。而今年十一長假之后,則有“資深”支付寶用戶爆料稱在登錄支付寶官網后無意間發現,自己的實名認證信息下多出了5個未知賬戶,而這些賬號都沒有經過他本人的認證。
記者認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支付寶這次的漏洞會造成資金損失,但這些事件仍然足以震動整個金融市場。如今支付寶已成為人們主要的支付渠道以及散戶們的投資“資金池”,若賬戶出現安全問題,用戶的個人信息、資金、貸款等都將出現危機。
2、財付通被曝用戶資金遭盜刷
今年8月10日,騰訊一用戶財付通賬號突然被凍結,沒有任何征兆,也沒任何通知。客服解釋為賬戶異常,但出現異常的原因并沒有給出具體解釋。從11日開始,該用戶反復提交材料并與客服要求解凍未果。直至26日,賬戶解凍之后發現賬戶余額內2000余元不翼而飛。隨后,該用戶申請凍結賬戶,賬戶在27日下午被凍結后又在28日自動解凍。而客服解釋是之前申請過凍結賬戶。“等于我丟了2000元,他們卻不知道。”
記者統計發現,在25宗關于財付通的投訴中僅3宗得到解決。被盜刷投資者在財付通的一連串遭遇始終未能得到解決,財付通官網公開做出的全額賠付承諾顯然落空。而平臺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也引起了使用者的質疑。
3、翼支付頻遭盜刷
今年8月29日,翼支付一用戶的銀行卡被莫名綁定在一種叫做翼支付的在線支付軟件上,截止到9月1日,銀行卡內總共有2萬元錢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天翼京轉進翼支付的賬戶里。9月10日,翼支付賬戶里的2萬元錢竟被全部消費。翼支付的這一事件引起業內及用戶的關注。直到9月21日,翼支付發標聲明表示:經過調查發現,這是一起典型的銀行卡信息泄露導致資金被盜的案件,原本不知道用戶密碼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因此“躺槍”。
記者梳理發現,關于“翼支付頻遭盜刷”的報道諸見報端,近半年時間內,7次被曝光。翼支付官方也沒有明確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次的事件也只是用“躺槍”來表明自己的無辜,翼支付系統的不完善和做法的不負責任著實冷消費者寒心。
二、衣、食、住、行
移動支付漸成標配
在做事講究效率的今天,移動支付以方便快捷的特點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移動支付的身影。
以購物來說,自從有了移動支付之后,人們的消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移動支付在方便的同時,也刺激了用戶的沖動消費。每次看到想買的東西,一旦處在最想買的時候,消費者就會毫不猶豫的進行付款。去超市,此前有刷卡,還要有個簽字環節,現在只要手機掃一掃,即可完成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
網絡訂餐如今已經變成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消費者可以很輕易的通過手機直接下單,再用移動支付進行付款,就可以等待送餐上門。朋友聚會,AA制付費是一種很常見的模式,通常都是服務員報出消費金額,然后大家一起掏包數零錢,整個場面極度混亂……在移動支付誕生之后,通過移動支付完全可以一個人付款,然后其他的人用移動支付轉賬給付款人的方式,既避免了數零錢的麻煩,也讓整個支付過程變得像聊天一樣簡單輕松。
以“住”來說,繳納水、電、煤氣費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每當到了繳費的日期,繳費大廳里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消費者需要將大把的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等待上。移動支付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相關的移動支付應用,來繳納水、電、煤氣費,而這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辦成。
“行”這一項表面上看起來與移動支付的關系并不大,但是實際上,火車票、動車票,汽車票、出租車,大路程小路程,通通可以移動支付。
記者小編并沒有刻意做過不用現金的測試,但卻也曾在身無現金分文的情況下安然度過三天,即便是最后并沒有叫滴滴打車,司機先生也異常仁慈的給了“微信支付”的特權……記者認為,從便捷層面上講,移動支付真的有望實現我們手機一副、行遍天下的出行愿望。
三、安全問題堪憂
移動支付懸梁之劍
如今移動支付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一旦支付平臺與財產安全、系統漏洞等字眼聯系在一起,總能觸動用戶最敏感的神經。記者覺得,吃一塹長一智,用戶、企業和法制層面都得為個人信息安全加把油才是!
記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目前尚屬于“三不管”地帶,監管機構不愿主動“捅雷”。所以當人們在進行相關互聯網金融操作出現問題,造成財產損失得不到保障的時候,去報案,缺乏相關的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去投訴,也沒有相應的比較規范的處罰決策,這就導致遭受損失的人們往往找不回相應的損失而且無處可申訴。
對于用戶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自我防范呢:一是需要加強本身的風險防范意識,例如下載手機APP,應該仔細謹慎的通過正規渠道進行下載;二是不要輕信誤信所謂的套取諸如銀行卡信息,手機驗證碼等等有關金融賬戶安全的信息。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安全監測來實現風險防控,有效保障客戶利益。例如對支付平臺進行安全評估、發現安全隱患、不斷升級彌補漏洞;其次可以開展對支付平臺的24小時監控,一旦發生漏洞,或者被盜等情況,及時進行上報。最后可選擇使用第三方加固平臺進行安全加固服務,重點是防止惡意竊取代碼、二次打包、在運行中被植入惡意代碼等。
只有從政府政策監管,社會企業決策監管,用戶自身監管等方面做起,互聯網金融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