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來襲,讓醫生失業的不是馬云,而是他
“現在有信息告訴我們,Watson(認知計算的代名詞、超級電腦)照樣能通過醫學的考試。”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原院長朱曉明在2015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平臺奇璞峰會上表示,智慧醫療已經臨近。
一年前,馬云放言“三十年后醫生會失業”時,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彈,幾乎一面倒地駁斥這樣的論調,高呼著“醫生永遠都會有工作”。
然而,朱曉明簡單地舉了個例子,告訴我們,有一天——而且這一天并不遠了,擁有認知計算能力的超級電腦將能直接給人類看病。
他例子中的主人翁名叫Watson,是IBM公司研發總部的一個小團隊歷經數十年努力終于開發出的一臺智能機器。他與其他智能機器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已經有了“人的思維”。例如,他不僅能從知識庫中搜索出使用者想要的答案,還懂得對孩子說“我們一起來講個故事吧”!這種互動已經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了。再例如,他已經學會了和人“聊天”,那種會考慮到對方背景的、帶點奉承的“聊天”:
A:世界上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是誰?
Watson:(思考良久)我本來想說貝利的,但有人提醒我,我現在在阿姆斯特丹,我得說是古利特(荷蘭史上最杰出的運動員之一)。
更關鍵是,這個技術離中國并不遠,它已經有許多應用的案例。
比方說,前幾天登上《新聞聯播》的百度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這當中汽車在倒車時用的就是使用了認知計算”,朱曉明告訴我們。
再比方說,京東機器人客服JIMI,它目前承擔了30%的客戶服務,而對面的客戶甚至可能不知道回答的是一個機器人。
而且,在不遠的將來,也許只是三五年后,目前看起來很“高大上”的一件事情——投資——也可以通過如Watson這樣的超級電腦完成,業績還極可能秒殺某些投資經理。“現在已經有中國人將Watson的一部分能力引入到投資領域了,如果還是守著以前的投資方法就out了,至少三年后會out了。”他表示。
看到這些擁有“人的思維”的計算機不斷應用于各行各業的例子時,腦海中那個“醫生永遠都會有工作”的信念是不是已經有點動搖?也許有一天,我們看病時,對面坐著的不再是人類,而是人工智能機器人。
要知道,中國的優質醫生資源并不多,僅一半左右的醫生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當人工智能機器人能達到一個醫學本科生水平時,它已經能夠解決大多數病患的問題了。
更何況,在醫學界有個普遍的認知,一個有發展潛力的教授,每周應該看80個小時資料。這對于目前中國大多數的醫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個任務可以交給機器學習和認知計算。”朱曉明表示,目前他們已經與一些大型三甲醫院就這方面的合作進行詳細的討論。
如此一來,醫生果真即將失業?
的確,相信不少醫生會面臨這個考驗,特別是人工智能,“+互聯網”之后,也許大量的日常疾病將能真正步入“智慧醫療”時代,不再需要醫生介入。
當然,人工智能機器人也并不能完全替代醫生,總還有些復雜的疑難雜癥只有少數極高水平的醫生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