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區:打造國際“傳感谷”
特斯拉的汽車門把手,當車主靠近時會自動彈出;寶馬高端車型,你只要在車尾伸出腳晃一晃,后備箱便會自動開啟……在常州高新區漢得利(常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公司副總葛斌指著一群穿制服、戴工作帽看似在流水作業的工人說,這些汽車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就是因為裝配了他們制造的傳感器。
10月下旬,傳感器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國際性會議——第三屆國際傳感器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在常州舉行。這次會議比往屆多了一個議程,來自德、日、美及國內的近千名行業專家和企業家,為中國國際傳感谷在常州高新區開谷“站臺”。從會場回來,葛斌仍然很興奮:“一直‘單打獨斗’的國內傳感器企業,終于有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聚合平臺!”
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吳曉東與葛斌一樣高興,他說:“集聚國內外優質產業和人才資源,攻關共性關鍵技術,常州高新區將崛起一個現代國際化傳感器產業高地,建設中國國際傳感谷!”
傳感器有的只有一顆鈕扣電池大小,有的更像一枚螺絲釘一樣不起眼,但卻有著現代制造“神經系統”的美譽。美國《福布斯》雜志發布報告,將傳感器列為未來幾十年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和人們生活方式的10大科技產品之首。據工信部發布的行業統計,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已從2004年的154.3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200億元。預測2015年需求量可達652.9億只,增長率大于18%,其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巨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測認為,未來5年,國內傳感器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1%左右。
“國際傳感谷”憑什么花落常州高新區?用常州中國國際傳感谷籌建參與者張新強的話來說:“憑著扎實的傳感器產業基礎,我們才‘搶’到手。” 2014年,常州高新區傳感器行業產值達到125億元,占全國傳感器市場10%以上。河海大學物聯網學院、浙江大學常州工研院、建立柔性傳感器研發優勢的印刷電子產業研究院等21家傳感器產業相關研究機構扎堆, 全國唯一的物聯網博士點就設在常州高新區內。
一家又一家傳感器產業細分行業龍頭,持續在常州高新區誕生。該區已有40余家傳感器企業,外企占到1/4,產品覆蓋溫度、壓力、位移、角位移、扭矩、流量、音頻、速度、加速度等諸多品種。森薩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已是全球汽車傳感器領頭羊;梅特勒-托利多常州公司則是亞洲最大的壓力傳感器和衡器研發及制造基地;三恒科技、天地自動化股份、聯力自動化科技三家企業,包攬了國內煤礦安全監測傳感器行業的前三強;以常勝電器、惠昌傳感器為代表的家電用傳感控制器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
常榮電器董事長匡法榮給筆者展示了用于空調、冰箱的系列壓縮機傳感保護器新品。“就是這么一枚小小的東西,以往都是日本企業壟斷的,賣到10美元一個。”憑著自主知識產權強勢與外企競爭的常榮,讓當初10美元的進口價降到了現在的6元人民幣,常榮電器攬入全球同類產品份額的40%。去年該公司銷售額達2.6億元。
“智能制造,傳感先行”,正成為常州“智造名城”航程的新航標。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德、日、美等國傳感器行業組織和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先后與常州高新區達成共建產業聯盟與研發機構合作意向,一座集研發、中試、超凈間租賃于一體的傳感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列上建設日程。五年后,這里將形成傳感器產業創新核心區、產業聚集重點區和產業發展協同區 “一谷三區”格局。根據規劃,到2025年,常州中國國際傳感谷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要成為中國傳感器產業的核心區、《中國制造2025》的“新亮點”和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