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術:手腕上的戰爭
最近,可穿戴技術的發展勢頭頗為強勁,經典腕表品牌同時“滿血復活”,這讓一塊獨特的“地產”成了各公司的必爭之地,這塊“地產”就是你的手腕。
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甫一上市,我同事斯蒂芬(Stephen)就買了一塊,和他不同的是,我還是這場“地產”之爭各方爭相瞄準的潛在消費者。當有人送我一個時髦的黑色Jawbone智能手環時,我的左腕已經被一塊玫瑰金色的手表占領。最初幾周,我想把手環和手表戴在一起,可結果是,它們總是打架,搞得我很不舒服。
選擇很多,但空間又如此有限,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當形形色色的產品對你手腕上的方寸之地展開爭奪戰時,一個產品怎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呢?
隨著Apple Watch的發布,這場競爭已變得更為激烈。Apple Watch似乎無窮無盡的功能和風格的多樣性,會遏止多家企業的發展勢頭。從349美元的Watch Sport,到17,000美元的Watch Edition,強勢的蘋果品牌系列產品可滿足各色人等、各種品味和各種預算的需求。
另外,曾經為人們提供智能手環和傳統腕表的企業發現,他們那些產品的獨特功能現在已被界面友好的蘋果Watch系列產品整合到了一起。
可穿戴行業正在被不斷涌現的新技術重新定義,那么,一個品牌怎么通過有效利用這些技術成為贏家呢?后續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如何最終勝出呢?
準確定位
改變行業景觀的創新正在不斷重塑這一領域的技術前沿,消費者一定會認真考慮,這些新產品是否實用,是否值得購買。不過生活品味品牌可以縮小新奇和功能性之間的差距,那就是讓自己的產品擁有消費者看重的必要功能,同時又能契合消費者對生活品味的追求。
而對那些試圖蠶食蘋果公司產品市場份額的品牌而言,至關重要的是,進入可穿戴產品市場時,一定要有清晰的價值定位——迎合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品牌必須清楚了解哪些優點和必要功能對消費者及其生活來說是重要的,否則,他們的產品就只能永遠躺在消費者陰暗的抽屜里了。
投放產品
無論你是否出售可穿戴技術產品,利用這一不斷增長的可穿戴技術生態系統為你現有的消費者提供服務,都能大大拓展成功空間。是否能將可穿戴技術的體驗與自己的產品整合起來,決定了為這一技術開發軟件、App和硬件的企業能否取得成功。
到了考慮怎么讓自己的品牌利用可穿戴技術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時候了。Prophet的會員公司Altimeter的行業分析師杰西卡·格魯曼(Jessica Groopman)談到了“平臺無關”(platform-agnostic)的重要性,平臺無關意味著你提供的產品并不僅僅用于可穿戴產品。舉例來說,最成功的App(諸如谷歌地圖(Google Maps)、Uber和Spotify等就可在多個操作系統和多種設備上無縫運行,所以,無論消費者偏愛哪些平臺,這些App都能使用戶采納最大化。
未雨綢繆
可穿戴技術領域內外的企業都應該“號準這一行業的脈搏”,以便洞悉初露端倪的動態給該市場造成的影響。這個不斷演化的行業很可能會波及那些看似與可穿戴產品沒什么關聯的品牌。
正如智能手機的發展給那些自己的產品與電話的核心功能相去甚遠的企業造成的強烈沖擊一樣——不妨想想傳統相機和GPS設備的悲慘命運——可穿戴行業的破壞性潛在影響將會同樣深遠。Apple Watch的無縫支付系統和即時分享心率的監測功能,就有可能威脅到信用卡的未來,以及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的未來產品線。
不過最切近的還是手腕上的產品受到的影響,比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以及傳統腕表。據報道,全國傳統腕表品牌的銷量已經開始降低,Apple Watch可謂“功不可沒”。
到了各個品牌先于競爭對手推出定位明確的產品,認真思考可穿戴技術生態系統中的潛在機會的時候了。爭奪手腕這塊“地產”的戰爭還遠沒有塵埃落定,我的手腕就在待價而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