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可穿戴技術發展脈絡要從40年前開始
可穿戴設備并非今天才有。世界上首款手腕計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發布,并在當時引發了一股流行潮。21世紀以后,可穿戴設備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沈陽瑞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悅彤表示,谷歌眼鏡、蘋果手表的推出以及諸多企業的進入,在全球范圍引發了人們對可穿戴設備的關注熱潮,宣告了可穿戴設備時代的來臨。可穿戴無疑是當下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它的產品功用到市場需求到產業生態,實實在在地玩瘋了極客迷、創業者和投資者。本篇將結合raconteur發布的可穿戴技術報告,從整體上細說可穿戴技術的行業脈動。大體分為四大部分:可穿戴技術的發展脈絡、可穿戴技術的健康化、可穿戴技術的商業化用途、可穿戴技術的三大新興產業。本篇先來捋順可穿戴技術的發展脈絡。
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里最為多產的潮流,它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環境,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從運動追蹤健身腕帶,到谷歌眼鏡,再到OculusRift,吸引許多業界知名品牌商紛紛加入到這個曾經非常小眾的領域。那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
這一技術的起始時間一般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Watch推出琶莎計算器手表(Pulsarcalculatorwatch)的那一年。那款產品一時間成為了男性時尚的代名詞,甚至連時任美國總統的杰拉爾德·福特(GeraldFord)也想要一塊這樣的手表。
可穿戴技術發展脈絡:一切從1975年開始
可穿戴技術的不斷發展引來學術界和研究機構更多思考,學術界進步的思想家預測可穿戴設備將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然而大眾傳媒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對這些小玩意進行了挖掘。
而無論是先知還是后覺,我們終歸要回到一點,就是這些預言聽起來很完美,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實際。也直到AppleWatch的推出才真正的突破這個行業格局,畢竟從那時開始,全球至少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才開始了解智能可穿戴,而且這在可穿戴發展多年的道路上還從未掀起類似這樣的爆炸革命。
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隨著AppleWatch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刺激,今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由去年的1960萬部增長到4570萬部。今年,手戴飾物出貨量將達4070萬部,大約占到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90%。模塊化產品(通過夾子或皮帶戴在身上的設備)出貨量僅為260萬部,占比不到6%。并預計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1.261億部,手戴飾物市場份額依然高達80%,模塊化產品和智能服裝市場份額分別為5.3%和4.5%。
雖然這些數字表明可穿戴技術產業即將發展到一觸即發的臨界點,但也直到谷歌和蘋果在過去幾年里意識到了可穿戴的潛在性,一種連接自我的真正的范式轉變(paradigmshift)才開始涌現。
1.無處不在的計算
1988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PARC)的首席科學家馬克·維瑟(MarkWeiser)提出了普適計算(ubiquitouscomputing)的思想,并預測計算模式會發展為普適計算,并表示我們正在邁進第三波計算浪潮:計算機越變越小,無處不在,即“萬物皆聯網,無處不計算”。到處都在收集、處理數據,從而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
美國作家亞當·格林菲爾德(AdamGreenfield)2006年曾就Weiser的這種思想做過描述,認為技術可以擴展,無處不在的系統必須包含這一規定,所有者能即時和透明的使用,例如不需高技術含量傳感、處理和聯絡信息的服裝。美國認知科學著名學者唐納·諾曼(DonNorman)在1999年也提出周遭環境將變得更加個人化和可穿戴化,新的設備將幫助我們無意識地使用嵌入式環境技術交流。
而只有當連續好幾天戴著MisfitShine或者FitbitFlex,雖然它記錄了大量個人信息,但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這似乎才是真正的時代。
總體上來說,這個時代的可穿戴技術愿景正被媒體廣泛描繪,而令人驚訝的是正像一些媒體預測的那樣如此準確。
2.一瞥知未來
看《霹靂游俠》(KnightRider,1982年至1986年在NBC播出的熱門科幻電視劇)時,你會看到主角MichaelKnight與他的聲控腕帶相互對話,它與SonySmartBandTalkE-ink通話手環有些類似。或者看看《回到未來2》(BacktoTheFutureII,1989年),你會注意到MartyMcFly戴著一款類似三星去年推向市場的虛擬現實設備GearVR的日本勝利牌虛擬現實耳機。
這完全有可能是可穿戴技術的寫照。照此,公眾對可穿戴的潛在需求是被八九十年代的媒體、電視和電影所刺激,從而塑造了現實世界里可穿戴設備的形象。畢竟,目前在硅谷R&D實驗室的許多工程師都是受這些印象深深影響。
其實可穿戴在現實和媒體中的出現要比80年代更遠。1927年PlusFourWristletRouteIndicator幫助你使用可移動的滾動地圖墨盒導航;大概90年前,谷歌開始指導人們戴上安卓智能手表;1960年莫頓·海利希(MortonHeilig)發明了一部集合了視覺、聲音、動作和氣味的模擬器TelesphereMask,試圖把他虛擬現實耳機的想法傳播給大眾。
在那時接打電話的智能手表的想法也已經過時了。影視作品《至尊神探》(DickTracy)中,也擁有對智能手表的大量描寫,在1967年試播中的一集內容中,可以看到一款內置攝像頭、擁有兩個旋鈕和一塊屏幕的可通話手表,而它在1946年就有出現。美國電視劇《杰森一家》(TheJetsons)也早在1962年就在片中頻頻出現智能手表。
3.恰好地點恰好時機
可穿戴技術繁榮背后的驅動力,從可購性和實用性上來講,理所當然地是硬件的進步。在2014年早些時候,安謀國際科技執行長SimonSegars告訴科技網站CNET,當下即使是小公司也可以創建他的產品,因為支撐低功率可穿戴設備所需的傳感器和處理器非常容易獲得。“這些為新公司打開了一扇門。”
當前的可穿戴技術類型有——健身追蹤器、智能帶、智能手表、虛擬現實耳機和增強現實眼鏡,它們都不是很新的想法,事實上許多的類型以及它們出貨最多的產品都已經更新過很多代了。
不過與之前的不同之處在于大眾市場的胃口,硬件正在讓媒體和學術界預言一個更現實的命題。就像Weiser所說,無處不在的計算只有當設備足夠動態化而融入我們的生活時,才會成功。
4.與時俱進
當然可穿戴技術的定義一直都在改變。這個詞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演變著,就像一個看似永無止境的傳送帶。助聽器自1898年以來就已遍布全球,隨身聽耳機在80年代就開始流行,那這兩個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是可穿戴技術嗎?
答案是,他們當然是了。而且很高興看到這些可穿戴技術的早期作品影響著新興的連接設備。比如蘋果庫比蒂諾的鄰居Soundhawk公布了一款智能助聽器,幫助用戶聽到想聽的聲音,而不想聽到的統統鏟除。
頭戴式耳機AvegantGlyph,但它又不僅僅是一款耳機,同時還融入了非常奇幻的顯示屏技術——“虛擬視網膜顯示屏”。不過,此顯示屏非彼顯示屏。取而代之的是,它使用了200萬個微鏡粒(Micro-Mirrors)和自主開發的光學技術來直接將真實、逼真的畫面投射到你的視網膜。
從以上可知,可穿戴技術并不是一個很新的技術想法。但我們最終都要到達一點,那就是盈利,硬件要足夠成熟并具有經濟效益,從而進入大規模生產,激增主流消費意識。
因此,當你聽到許多關于可穿戴技術的消息時,關鍵要記住的一點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不過是文化和社會轉變的初次成果,而你認為的可穿戴只是一時的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