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創新 為城市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撐
12月12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標準定額所主辦、中關村樂家智慧居住區產業技術聯盟承辦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標準體系暨智慧社區建設及標準研討會》于深圳圓滿落幕。此次會議在城市建設于“互聯網+”背景下融入了更多高新技術,以滿足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的發展和管理需求,并通過標準體系的梳理,提出并規劃了未來3~5年符合住房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應用需求的標準項目,為指導智慧城市、智慧社區規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1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標準體系暨智慧社區建設及標準研討會》現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處長黃金屏、深圳自動化協會會長主臨寧、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房屋安全與物業處何楠、長沙市建委物業監管處高建文處長、長沙市物業協會劉裕純秘書長、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化司姚世全副司長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同時,出席會議的還有來自各地方省市住建廳、局、建筑科學研究院等部門以及相關企業1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現場高朋滿座。
圖2 標準體系編制組、中關村樂家智慧居住區產業技術聯盟專家杜明芳博士
會議首先由標準體系編制組、中關村樂家智慧居住區產業技術聯盟專家杜明芳博士發表演講,杜博士主要圍繞“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標準體系研究”進行了詳細地介紹和探討,系統性地總結和梳理了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涉及信息化的產品、技術、工程應用等標準情況,獲得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認可。杜博士認為,一套科學、實用、前瞻性強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標準體系,對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信息化標準工作的制定、修訂和管理起到重大指引作用。
圖3 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社會建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麗竹女士
在城市智慧社區建設交流環節,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社會建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麗竹女士介紹了北京市以“智慧社區、美麗家園、幸福生活”為建設目標的“智慧社區夢”——以“為民、便民、惠民、安民”為宗旨,以“政務高效、服務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環境宜居” 五位一體(5A模式)的智慧社區模式,用統籌規劃、試點先行、政府主導、整合資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主要做法,堅持以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管理的態度,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標準,加快推進北京市智慧社區建設的發展。
圖4 長沙市物業協會智慧小區建設小組高級顧問曹志遠先生
隨后,長沙市物業協會智慧小區建設小組高級顧問曹志遠先生分享了長沙市“1+1+1”迭加建設模式,讓大家了解到長沙所開展的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幸福工程。
圖5 深圳一應社區商務集團聯合拓展部總經理杜一川先生
自2013年起,深圳市政府連續三年將”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列為市政府民生實事之一,智慧社區的發展呈現“公共服務基層化、行業格局多元化、社區服務多樣化、硬件設施系統化、智慧社區城市化”五個趨勢。深圳一應社區商務集團聯合拓展部總經理杜一川先生表示,在此趨勢下,對具有深圳市特色智慧社區建設模式的一應云智慧平臺將不斷努力,加快對物業?云(客服?云和物管?云)和社商?云的功能完善。杜總還強調,一應云社區包容式整合社區資源,共創共享行業社區生態圈價值,推動物業管理行業良性發展和社區生活蝶變進化的社區生態系統。
圖6 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先生
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先生通過智慧社區建設指標體系(82個指標)總體框架,把該體系分為三大類(信息化內容建設、保障體系、建筑物及市政基礎設施)、一外聯(與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對接)進行介紹,并強調項目研究成果的創新和意義對智慧社(園)區建設指標體系研究的重大作用。張主任特別指出,指標體系是對象和技術的綜合體,將技術與對象有機結合,就可以實現社區建設的互聯互通、高效優質、協同共享為目標的一體化運營模式。
圖7 中關村樂家智慧居住區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全國智能家居標準工作組副組長王鋼先生
中關村樂家智慧居住區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全國智能家居標準工作組副組長王鋼先生就現在智慧社區建設模式發表個人見解,指出智慧社區的建設對于政府、居民、開發商、物業等各方面的意義不容小覷,并提出“1、居民互惠自主構建和諧社區;2、集中于物業/地產商的優勢業務、基于智慧社區硬件服務;3、真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LBS服務”的三個原則,從政府、運營商、物業公司、地產商的角度闡述了智慧社區的建設和運營方式。
圖8 廣州智慧家庭技術標準促進中心主任、廣東宏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顧問王召福先生
廣州智慧家庭技術標準促進中心主任、廣東宏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顧問王召福先生就智慧社區與智能家居建設運行思路與大家分享了經驗,強調智慧社區是連接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紐帶,要把控好三者的關系。
2015年是中國重要改革和發展之年,也是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轉型升級的一年,我們應更好地發揮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全面推動信息技術及標準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