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可穿戴市場商業模式:“硬件+多元化數據服務”
2015年6月18日,可穿戴設備概念第一股Fitbit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日收報29.68美元,較20美元的發行價上漲48.4%。Fitbit由James和Eric在2007年創立,專注于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是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領軍企業。截至到2014年底,Fitbit通過7年的努力,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達到1.3億美元。此外,Fitbit的輝煌成績更多的體現在它的市場份額上,2015年第2季度,Fitbit全球活躍用戶達到千萬量級,在可穿戴市場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中均名列第一。
2015年第2季度全球排名前五可穿戴設備廠商市場表現
一、市場正在形成“硬件+多元化數據服務”的商業模式
縱觀Fitbit發展之路,可大致劃分為3個時期,前兩時期的發展策略使其確立了目前的品牌優勢,而在以收購數據服務公司FitStar為標志的第三階段中,Fitbit計劃打造個性化數據服務體系,以期使之成為支撐品牌不倒的重要方略。
在第一階段中(2013年4月以前),量化自我運動[1]的興起,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感互聯技術的進步以及大眾健康意識的覺醒,在客觀上成就了Fitbit作為市場早期進入者的先發優勢。
在第二階段中(2013年5月—2015年2月),多元化的產品線成為Fitbit確立行業領導地位的重要因素。在跨界合作方面,Fitbit于2014年與奢侈品品牌Tory Burch合作推出時尚手環,這一跨界合作不僅反映出以LV為代表的諸多奢侈品牌通過智能珠寶的概念進軍可穿戴市場的新動向,也契合Gartner對可穿戴產品設計要素[2]的看法。在產品形態及功能方面,Fitbit提出每人都有合適自己產品的宣傳口號,目前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共有7款,售價從60美元至250美元低中高端覆蓋完全,分別有入門級別的Fitbit Zip、Fitbit One和Fitbit Flex,前兩款并非手環的形態,可以掛置在身上任何地方,進行簡單的計步、距離和卡路里計算等。中端產品有Fitbit Charge/Charge HR兩款,較入門款主要增加了睡眠追蹤、攀爬樓層計算、活躍時間計算、時間顯示、手機來電通知及心率記錄等功能。高端產品Fitbit Surge則可視為智能手表[3],較中端款主要增加了短信查閱、音樂控制及更加準確全面的傳感采集功能。綜上可知,Fitbit硬件方面轉型業已開始,其運動手環更趨專業的健康監測功能及配備屏幕的智能手表形態。
在第三階段中(2015年3月以后),Fitbit計劃將數據服務作為提高用戶黏性,發展可持續盈利模式的主攻方向。目前,可穿戴設備中約有42%的用戶在6個月后放棄使用[4]。Fitbit產品雖然在維持用戶黏性方面業內表現較好,但問題依然明顯,15%的用戶在1個月后放棄使用[5]。活躍用戶在注冊用戶中的比例由2013年的58%降至2014年的46%[6]。現階段Fitbit收入主要源自硬件設備的銷售,后續訂購收入尚不及總營收的1%。隨著日后可穿戴設備逐漸走出高速增長期,應對用戶流失,同時吸引用戶長期參與顯得日益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一家智能硬件公司能否順勢蛻變成一家由軟件驅動的信息服務企業[7]。換言之,Fitbit等同類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是否能在市場接近飽和之前,通過軟件及數據服務,實現用戶參與度的增長。
二、個性化內容訂閱,閉環健康管理,B端收費成為可穿戴市場盈利模式的重要選項
在優選內容及建議訂閱服務方面,Fitbit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從2015年開始公司將大力發展個性化數據服務,重點推廣付費訂閱業務Fitbit Premium與FitStar[8]。前者根據日常記錄的用戶睡眠、膳食和活動數據生成個性化報告,同時制定中長期運動健康分段目標,并通過社交分享、虛擬徽章等方式,使用戶了解自身運動水平在同類用戶中的排名情況。后者力圖充當虛擬教練,可基于個性化的用戶數據提供賦予針對性、長期化的健身視頻指導。
在閉環健康管理方面,以國內醫療健康品類典型代表中衛萊康[9]為例,用戶在佩戴其心電監測手表,并購買數據服務后,即可享受傳統監測服務(如7×24小時實時心電監測、月度心電健康報告),以及后續病情診斷、異常處理等環節的其它服務,如異常心電醫院專家級醫生審圖診斷;嚴重異常或需緊急處理情況下,監測中心致電用戶提醒及指導。
在面向企業的B端收費方面,以信息娛樂品類標桿之一GoPro為例,除出售基于各種運動場景的可穿戴相機外,公司通過用戶上傳的拍攝視頻及形成的社交關系,通過網絡效應實現價值激增,逐步構建以用戶社交與視頻內容為核心的媒體生態圈平臺。目前,GoPro向原創內容制作領域進軍,并推出飛行電視頻道,在節目中加入廣告元素,進一步豐富盈利模式。
三、對國內企業的啟示
針對目前國內可穿戴市場出現的通過低端低價產品吸引用戶,產品定位不清,功能“虛胖”的發展現狀而言,Fitbit在市場份額的領先地位以及產品售價的不斷增高,為國內同類企業提供了啟示。在硬件方面,其手環更趨專業化的健康監測功能以及配備屏幕的智能手表形態。在軟件與配套服務方面,由于用戶黏性保有與收入結構轉型將逐漸上升為可穿戴領域發展的關鍵問題,國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遵循互聯網+發展思路,重點關注人機交互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大力豐富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服務,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優化用戶體驗。目前,國內已有少部分軟件企業在此方面嶄露頭角[10]。與以Fitbit為代表軟硬結合的模式不同,此類具備移動輕理念的健康管理企業旨在成為更加經濟有效的健康數據云服務提供商。相比需要付費購買硬件產品才可獲得健康管理體驗的傳統方式,移動健康軟件在入門成本和用戶便攜體驗上更具優勢。隨著此類軟件企業的成長,市場留給Fitbit等智能硬件企業在軟件及數據服務上的轉型準備時間并不充裕。事實上,Fitbit在此次上市招股書中也就此表現出對未來發展一定程度上的擔憂。針對這一趨勢,我國企業需重點突破用于改善可穿戴產品-體驗的關鍵技術,形成“硬件+多元化數據服務”的發展模式,促使企業完成由硬件提供商向數據服務商的蛻變,力爭抓住智能硬件產業變革創新的重要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