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迎來“黃金期”
童騰飛
曲剛
丁文鋒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加速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再次發力,按照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宗旨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打造智慧城市釋放出哪些政策信號?具有怎樣的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對此,中國城市報記者約請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主任丁文鋒、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童騰飛、遼寧省本溪市副市長曲剛進行深入解讀。
建設智慧城管成主流
記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那么,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亟需解決?
丁文鋒:目前,在城市管理平臺建設方面的工作進展很不平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搞得好,已經有了“智慧城管”的雛形;有的城市數字化平臺還沒有建立起來,或者平臺分散,功能無法整合。
童騰飛:目前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還比較多,涉及規劃、市政、建設、城管、環保、交通、水務等多個部門,還沒有整合成一個城市級的城市管理綜合大平臺,存在城市管理基礎數據重復采集和建設,各部門城市管理系統各管一段。
因此,需要建立城市管理數據一次采集、多部門使用的機制和規范,需要統籌設計集約建設的綜合平臺與各部門履職工作子平臺,需要建立城市管理審批業務數據與監管業務數據共享機制和規范。
曲剛:在城市發展與建設中,政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資源碎片化、孤島化,談不上管理的數字化,更談不上功能整合了。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數據從何而來,如何開放共享,如何融合整合,是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的關鍵;二是如何在“應用”上下功夫。如何利用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城市輻射能力,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近年來,本溪從“煤鐵之城”向“智慧城市”的快速轉變,得益于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所取的功效。
中國城市報:如何“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
丁文鋒: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主要是指將“互聯網+”運用到民生服務的各個方面。一是按照智慧城管的目標要求,同“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統一規劃和實施,建好數字化平臺;二是平臺建設既要考慮管理,更要考慮服務,考慮便民;三是要將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切實解決市民的“衣食住行”、上學就業、看病養老等問題。
童騰飛:發展民生智慧應用,重點是要求在城市管理中,不能只重視管理,也更要重視民生服務,只有將管理與服務相融合的城市管理,才是以人為本的好管理,我們在設計城市管理流程、功能中一定要融入民生服務的內容。
曲剛:我認為,“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這些只是提升服務能力的手段,而“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方為“智慧城管”的根本。
智慧建筑將顯身手
記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筑標準和工程質量,高度重視做好建筑節能。那么,如何實現此要求?
丁文鋒:推進節能建筑和城市綠色發展,實際上就是要發展智慧建筑。智慧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
童騰飛:中央的要求為智能建筑明確了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要節能、低碳、環保,當然還要宜居、便民。
記者:智慧建筑如何實現建筑節能、提高建筑標準和工程質量?能否推進城市綠色發展?
丁文鋒:建筑智慧化集成不是智慧建筑的目的,而是實現智慧建筑安全、高效、便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重要技術方法和手段,能夠實現建筑節能,提高建筑標準和質量,從而推進城市的綠色發展。
童騰飛:通過智能檢測建筑用能情況,結合不同場景,及時控制、優化能源消耗,甚至能源回收和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產生新的能源,綜合實現建筑節能,推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曲剛:智慧建筑的最終目標是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而城市的發展建設涉及住建、國土、環保、交通等各個部門。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搞好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實現實時精細管理,方能奏效。
中國城市報:目前智慧建筑發展和應用狀況如何?
丁文鋒:目前我國的建筑智慧化發展落后于整個社會信息化水平,急需引起高度的重視。應加強智慧建筑技術的集成和協作攻關,加大成熟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采用經濟、行政、標準等手段,促進建筑智慧化趕上整個信息化發展進程,促進成熟的綠色發展和健康發展。
童騰飛:目前智能建筑建設多從檢測角度做,但真正能夠優化和及時控制、推進節能降耗的實施還不多,對已經建成的建筑改造,在投資模式上還比較單一,多為自己直接投資,對合同能源管理等成功模式接受并積極采用還不夠。對新建建筑,從設計環節開始,采用智能建筑高標準、吸收智能建筑解決方案都還不夠普遍。智能建筑發展還需要產業界多提供低功耗智能設備、智能化的總體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與市民化同步
記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提升管理水平,著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實施居住證制度為抓手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質。那么, 今后將如何著力打造智慧城市?中央釋放出哪些信號?
丁文鋒:著力打造智慧城市:一是應該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協調和指導,打破部門壁壘,做好頂層設計;二是應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避免重復建設;三是要整合各類資源,消除信息、數據孤島,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四是可從智慧民生起步,比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等等,逐漸發展完善。
童騰飛:我認為這次會議,中央釋放出三方面明確信號:一是智慧城市建設也要統籌空間、產業、人口、資源等要素,之前智慧城市都是在已有城市條件基礎上建設,下一步要在統籌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智慧城市目標、任務和建設路徑;二是“以人為本”的宗旨將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全面落實,而不只是口號,包括所有智慧城市項目績效目標必須回答市民是否需要、市民能否享受到其成果,更重要的讓市民參與決策、參與設計、參與建設,甚至參與服務提供;三是智慧城市也要站在城市群角度構建,尤其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再打造多個產城融合、職住相宜的中心城市,建設更多不同規模和特色產業的小城鎮,這些都要站在城市群角度統籌。一方面不要重復建設,另一方面又要體現和適應本中心城市和城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曲剛:本次會議直接利好智慧城市建設,將推進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黃金發展期,將在更高的層面上打破政府各部門之間信息孤島,建立政府大數據平臺,為政府大數據開放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釋放出產業結構向供給側調整的強烈信號。有望推動城市發展模式變革,迎來智慧城市建設2.0新時代。
中央選擇在這個技術瓶頸已完全打破的時機,重磅提出智慧城市建設,也回答了“智慧城市是技術先行還是回歸應用?”這個問題。
點評
自2013年智慧城市首次被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提出后,始終以服務民生為出發點推進城市相關領域的智慧化建設,針對困擾民生的交通、醫療、城管等問題進行了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管等建設,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幸福感做出有益嘗試。
本次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為智慧城管的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政策支撐,確定了智慧城管在城市治理中的戰略地位。隨著城市化進程對城市承載力的挑戰日益嚴峻,提出“推進城市綠色發展”,要求“做好建筑節能”,給以節能環保為優勢的智慧建筑創造了發展機遇,也傳遞出智慧建筑將成為未來城鎮建筑的主流趨勢。更令人欣喜的是,本次會議重磅提出“著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實施居住證制度為抓手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重指出智慧城市建設要和市民化進程同步,意味著智慧城市不僅屬于現有市民還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全體居民的智慧城市,同時,市民化不僅是物質權益的同城化,更是以“全面提升市民素質”為內涵的同城化。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夯實了建設基礎,確定了建設重點,將智慧城市推向全面發展的黃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