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瞄準60億產業規模的市場,一款智能血糖儀的技術與人性

作者:郭娟
來源:《商業價值》雜志
日期:2016-01-06 16:50:23
摘要:國內企業級市場已迎來機會,而搶占住入口就成為了廠商爭戰的焦點問題。比如糖尿病患者市場,預測規模已經60億元,糖大夫怎樣從硬件開始布局?

瞄準60億產業規模的市場,一款智能血糖儀的技術與人性

  在中國,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相關機構預測,這已是一個60億元規模的市場。但這個領域折射了中國醫療領域的一些現狀,例如重治輕防,一個糖尿病患者由于平時沒有很好地監控血糖,導致了糖尿病腎、糖尿病足、糖尿病引發的心臟病等,而這筆費用已經不是普通的基礎醫保所能覆蓋,這給患者及其家人帶去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鼠鼠便是患者之一,醫學上規定的常規性測量是一日7次,從早餐開始,一直到睡前,餐前、餐后要測量看對比值。鼠鼠此前做化工工作,有一段時間,他忽然暴瘦,而且身體有各種不舒服,于是就去當地醫院就診,結果確診患上糖尿病,而且被通知立即入院治療。得知這樣的結果,他感覺不可思議,因為印象中,這樣的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盡管他遇到一位盡職盡責的好大夫,每次查房都會告誡他如何科學飲食,如何在生活上配合調養,但是他還是通過網絡惡補糖尿病的各種知識。

  在某天,電腦屏幕上彈出一個血糖儀小廣告,訴求點是試紙售價0.99元一片,這時,已經辭職的鼠鼠覺得與常規3元一片的試紙相比,這個血糖儀能幫他省下不少費用。“原來3元一片,一天測量7次的話,平均每天21元,如果是0.99元,一天的試紙花費近7元。”鼠鼠回憶,就這樣,他成了智能血糖儀糖大夫的第一批用戶。

  “如果不是考慮對業界的影響過大,我們對于血糖儀和試紙都想做降低費用的定價。”糖大夫的產品負責人邱凱告訴記者,這款在騰訊內部孵化的智能醫療硬件,一開始行業內很多人也看不懂,但聽了他們的邏輯:除了一款較為準確、好用的智能醫療產品外,后面連接了親人、醫生和保險三方后,都開始轉向支持這個項目。

  「連接」可能比「好用」更重要

  邱凱最初想做的是一個比市面上任何血糖儀都好用的產品,他此前的工作與互聯網安全相關,從得知其老丈人得了糖尿病便開始將注意力轉向這個領域,但是很快他發現,普通血糖儀“像BP機一樣難用”。

  例如,常見的血糖儀測出數值后用紙筆做記錄,另一種是測完后需要用數據線連接電腦,導出數據,還有一種是測完后與APP同步,邱凱認為,第一種的問題是測完后手工記錄太原始,且數據不易保存,后兩種的問題是,病患群體以老年人居多,要學會操作還需要家里年輕人的“培訓”。彼時,在騰訊內部有一個共識:下一波朝陽產業應該是物聯網,而且,糖尿病病患數近幾年一直在上升,已經形成了一個每年60億規模的產業。

  糖大夫正是從傳統血糖儀的諸多痛點入手,例如數據記錄不方便,數據化存儲不便,以及操作繁瑣等痛點,但就像iWhatch首先要是款準確的手表一樣,糖大夫也要把測量的精準度做好。其實,經過多年的競爭和發展,各種家用血糖儀的測試技術已經不相上下,所以,最初糖大夫在智能硬件上整合了相關技術在產品上,例如血液的自我測量中,一般運用電化學原理,通過試紙中預先存放的酶與患者的指血反應,指血中糖的不同含量與酶結合,產生不同的數值。與普通血糖儀不同,糖大夫每測一次,就自動把數值同步在一張日歷界面上,這樣,患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詢自己的血糖數據。

  此外,這款產品從開始開發起,就與傳統醫療器械的在實驗室里完成的情形不一樣:糖大夫通過建立糖友微信群,實時收集病患的各種意見。

  現在,每個日歷表格的右下角有一個小三角,這個設計與鼠鼠相關。作為第一批用戶,鼠鼠在某天被拉入糖大夫組建的“糖友群”,在7×24小時的時間內,邱凱和他的團隊的其它人都泡在里面,不僅貼身了解糖友的真正需求,同時產品團隊還兼在線客服。鼠鼠說,最初的產品在某個時段只能記錄一次血糖,但這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不太適用,例如懷疑某次的血液測量不準,有些患者是愿意多測幾次的,于是,鼠鼠提出改進建議。

  邱凱認為,雖然他和他的團隊做過上億用戶的產品,但是糖尿病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他們要用技術去實現這款血糖儀的用途,必須要與病患做直接的溝通,泡微信群、琢磨病友成了這個團隊每天必做功課。鼠鼠的建議最終被采納,表現在記錄血糖表格的呈現形式在表格右下角加了一個小三角,以供同一時段多次測量的病人記錄數據。

  雖然微信群對糖大夫做產品研發有很大幫助,但是,許多老年患者并沒有使用微信的能力,于是,糖友群里有諸多的用戶是糖友家里的年輕人,在關注糖大夫的微信公眾號以后,家里人可以實時獲取病患的血糖數據。一次,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女孩收到醫生的預警電話,說她的姥姥已經連續7天沒有測血糖,這位年輕人立即打電話過去,原來是老人家住在較為偏僻的地方,那幾天家里的WiFi突然中斷,但老人卻絲毫沒有察覺,針對這樣的用戶需求,糖大夫內置了SIM卡。

  鼠鼠的數據則是被東北的父母實時掌握,而他的一個朋友在北京站工作,老家山東有一個一型糖尿病患兒,與二型不同,一型為先天型,平時在控糖上更為重要,吃飯都要用容器測好數量,多吃“一粒米”血糖立即升高,鼠鼠說,這 個孩子還屬于“一型脆型”患者,所謂的脆型,便是血糖數值會突發升高。2015年12月17日,原本約好要與鼠鼠一起見記者的那位朋友從微信端監控到孩子的血糖忽然偏高,便匆匆趕回老家。鼠鼠說,這位患者的媽媽10來年沒有睡過一個整覺,常常在半夜上好鬧鐘,起來給孩子測血糖。

  “最先,我們是想做一個好用的智能血糖儀,但后來我們發現,與好用的血糖儀相比,后面的連接功能更為重要。”邱凱總結。

  技術背后的人性

  正是發現連接的屬性,讓糖大夫團隊對產品多了些不一樣的詮釋,邱凱分析:“連接的鏈路分為4個,一是糖友與親人的連接,二是醫生和病人的連接,三是病人和保險的連接,四是糖友與糖友的連接,這種產品形態在全球應該是首例。”

  在與醫院的連接上,糖大夫后臺篩選病患數據,根據嚴重程度進行判斷,最嚴重者才匹配到專家型大夫,而其他的普通問題則由像“資深護士長”這樣級別的人解決,這種做法為傳統醫療領域里說了多年的分級治療,目前正由糖大夫這樣的智能硬件產品在實現。

  目前,在打通醫院資源的工作上,糖大夫選擇與丁香園合作,其上派出了一支專業化的糖尿病診斷團隊,一個大夫控制著幾百個病人的情況,經過系統的篩選,來判斷是否應該人工干預,邱凱的設想是在未來有更多的醫院接入進來,他透露,傳統的方式也是醫生讓每一個患者回去自己測血糖、做記錄,拿著數據來就診,糖大夫呈現的是一種智能化的數據,醫生可以實時掌控,或者當糖友們在問診時,醫生通過電腦調取,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還改變了問診流程。

  2015年12月初的中日友好醫院,一位大夫打開電腦,看到她的一位老患者早餐后的血糖在15.4,便在中午撥通了患者的電話進行詢問。這位大夫認為,糖尿病患者只要控糖做得好,與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但傳統的病患之所以沒有持續去監測血糖存在著很多原因:沒有親人的關愛、發現異常得不到醫療資源實時的幫助、還有就是,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孤立的存在。

  現在,在糖友微信群里,全國各地的糖友在一起,交流控糖心得,精神上相互鼓勵和慰藉,鼠鼠為其中的一個群主,他說,糖大夫為了鼓勵大家做好平時的血糖監測,做了一定的獎勵機制:只要在群里連續曬滿50次數值,便能免費獲取50片測試試紙,統計的工作,則由各個群主進行。邱凱說,他通過對醫院診室的觀察發現,有些病患提交的手動數據并不準確,不是因為普通血糖儀水平不夠,而是他們害怕血糖沒控制好被大夫當面責備,“這個群體是有尊嚴的”。

  在糖尿病領域,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重治輕防,邱凱覺得這樣很不正常,他說國外很多做法都是重防輕治,除了利用群體的力量去提振糖友們平時監測血糖的工作,還有一種方式便是用互聯網保險的方式來鼓勵大家積極測量,這其實是針對這個群體的商業保險的新玩法。在過去,糖尿病人享受基礎醫療保險,報銷醫藥費和診療費,但是商業保險一般不會售賣給糖尿病患者,因為由糖尿病引發的糖尿病腎、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臟問題才是最花錢的部分,一個糖尿病腎的透析費用一年為6萬,這一塊在商業醫保上是缺失的。

  糖大夫聯合眾安保險推出了一款“糖小貝”的商業保險,將傳統商業保險的事后補償轉變為“根據病人控糖的情況做浮動保額”, “糖小貝”在患者買血糖儀時免費贈送,有一個基礎的保額,如果患者每天都測量血糖,并且血糖值都是正常的,就會不定期遞增100元的保額,在這種機制的鼓勵下,糖友的微信群里不僅每天有人曬監測血糖的數值,而且還曬保額增加的數額。

  一旦糖尿病患者發生并發癥,這個費用并不在基礎醫保范圍內,這時,糖小貝會依據患者平時控糖所獲取的保額得到相應額度的治療費。“我們的目的是想通過各種機制幫助糖友控糖,我甚至認為糖大夫不應該叫血糖儀,而是叫控糖儀。”邱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