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2016,敢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作者:王丹 王瀟雨
來源:健康報
日期:2016-01-11 16:45:20
摘要:各地試點倒逼頂層設計2015年被視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大年,中央政策暖風喚醒資本市場,資本大潮助推行業發展。

  各地試點倒逼頂層設計2015年被視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大年,中央政策暖風喚醒資本市場,資本大潮助推行業發展。

  縱觀近年改革發展,地方政策總有“搶跑”之嫌。2015年1月1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指南》,《指南》提出,構建覆蓋全國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多點對多點的跨地域、均等化、體系配套的遠程醫療服務。有了這樣的政策引導,各地的實踐一路快跑甚至突破了政策約束。2015年12月,讓全國矚目的烏鎮互聯網醫院正式落地,并開出第一張處方,其成功運行實際上是綜合了多個政策,并有所突破。

  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2016年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將逐漸強化,地方試點不斷,各地針對“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尺度必將趕超既有政策,倒逼中央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此外,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政府監管模式也將在社會治理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下發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對P2P的管理實行負面清單制,劃定了“禁止自融”等12條邊界紅線,并提出將采取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制。金融與互聯網聯姻一直走在醫療前面。由此看來,降低甚至取消準入門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互聯網+醫療”的版圖中,也有望在新的一年從理念轉入實踐。這也意味著,從供給側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借助互聯網工具,促進經濟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將掀起新一輪的醫療改革浪潮。

2016,敢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在2015年即將收尾的日子里,諸多移動健康企業與商業保險公司開展合作,雖然有些姍姍來遲,但短時間內動作頻出,讓人們感受到商保入駐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決心和實力。

  2015年11月12日,互聯網保險服務平臺大特保、中國太平保險以及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聯合推出“退糖鼓”,一款專門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商業健康險。

  2015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春雨醫生簽訂產品創新戰略合作協議,結成長期戰略合作伙伴。

  2015年11月19日,騰訊、眾安保險、丁香園聯合推出騰訊糖大夫智能血糖儀2.0版。眾安保險以此為基礎推出“糖小貝計劃”,并針對1萬份血糖儀配套提供了2億元的保障額度。

  2015年11月22日,恒大集團舉行發布會,旗下保險公司恒大人壽正式亮相,恒大人壽覆蓋壽險、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等產品,意在發力“互聯網社區健康中心”業務,使保險業務能與社區醫療相結合,通過社區醫院向住戶推薦合適的保險產品,與恒大其他業務鏈條產生協同效應。

  此外,2015年12月25日晚,東軟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瀚華金控、遼寧國資公司等合計7名股東設立融盛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暫定名),將以“互聯網+”創新業態拓展保險業務,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實現對保險需求的發掘與引導、產品和服務的細分化和個性化。同時與公司原有業務相結合,打造“健康管理+健康險”等創新型保險產品,采用O2O運營模式,快速切入保險業細分市場。

  商保公司和移動健康企業的融合發展,讓一直深陷商業模式困局的移動健康從業者找到了解題方法??梢钥隙ǎ凇盎ヂ摼W+健康”已成定局的2016年,這種合作的熱情還將繼續走高,跨界合作必定遍地開花。但需要正視的是,當前以慢病管理為主要服務人群的健康險產品,能否憑借智能終端獲取準確數據,解決成本控制問題;能否借助互聯網工具,切實有效管理潛在患病人群,降低其并發癥發生或者疾病進展;能否在當前醫療還未實現單病種付費、以結果付費等診療模式的情景下,實現各方共贏,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解答。因此,2016年有商保加入的移動健康行業能否讓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或許成為行業優勝劣汰的試金石。 關鍵詞:醫生積極擁抱互聯網2015年,醫生集團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不完全清點,僅4月~12月就有19家成立,盡管其中絕大多數屬于體制內醫生集團,但卻成為移動醫療垂直業態的重要力量。比如心血管醫生集團、呼吸疾病醫生工作室等,這些醫生集團大多關注某類疾病或某個單科領域,根據疾病特點,借助移動互聯網,向患者提供線上線下相配合的健康管理服務。與醫生集團功能類似的垂直力量還有醫生名人、行業學會協會積極打造的移動健康平臺,典型代表有兒科醫生崔玉濤打造的兒童健康管理平臺,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馬長生教授推出的“心聯盟”等。

  移動醫療的核心是醫療,而醫療的核心資源是醫生。眼下移動醫療發展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精英或資本注入,而是專業醫生成為行業急需。不容回避的現實是,醫生長期形成的工作習慣不易改變,加之線下工作量大,分給移動醫療的精力、時間相對有限。醫生在心理層面和日常工作中對移動醫療的接受程度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醫生主動出擊讓整個行業看到希望。

  由于移動醫療將給醫患雙方帶來便利,并且可以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相信越來越多的醫生將接受這一得力工具。移動醫療是慢熱型行業,大多數人對移動醫療習以為常還需一段時間。在這個不斷接受和融合的過程中,醫患雙方不斷交流、相互啟蒙,必將共同推動移動健康行業向更深入、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同時,醫生的加入將促進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為醫改創造有利條件。

  在微信朋友圈曬健走步數、跑步公里數,手機分享運動“戰績”等一度備受追捧。事實上,有調查顯示,醫療健康才是可穿戴設備最受消費者關注的功能,其完整模式是這樣的:使用可穿戴設備終端實時采集血壓、血糖、心率、體溫等健康數據,上傳至云平臺存儲分析,再由專業人員提供動態的健康咨詢、篩查、預防、監護和干預服務。由此可見,公眾的健康需求正由傳統單一的疾病治療,向預防保健、健康促進轉變。

  全球范圍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在持續升溫。有市場研究機構稱,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估計達8000萬,與2014年相比增長164%。到2016年會繼續增長44.4%,達到1.1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同步,2015年可穿戴設備整體規模估計達126億元,市場增長率達到400%,預計2016年還會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除了終端設備,國外的谷歌、蘋果、微軟、三星等巨頭企業紛紛布局健康云平臺,進行健康數據分析和指導;國內的百度、騰訊、阿里、春雨醫生等公司,紛紛投資或與政府合作,收錄醫院和醫生的信息,建立強大的后端醫療健康支撐運營平臺。另外,隨著老齡化加劇,能夠實時遠程監控的可穿戴設備需求量也在增加。

  而智能硬件目前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是數據安全和服務專業化。移動應用和數據平臺的安全保護機制比較脆弱,存在數據泄漏的風險;后臺提供咨詢的人員資質和服務能力良莠不齊,所提供的建議是否科學讓人擔憂。這需要政府和企業聯手,從用戶需求出發,通過建設標準化的行業體系來切實保障用戶權益。 關鍵詞:信息共享給醫改更多想象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4631-2工程”,對全國衛生信息化進行頂層設計,旨在依托中西醫協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基層醫療衛生管理信息系統、醫療健康公共服務系統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國家衛生計生資源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份建立了衛生信息平臺,107個市建立了市級平臺,30個省份的藥品管理招標平臺已經互聯互通。人口信息數據庫已覆蓋全國14多億人口。

  信息化建設為移動健康及服務創新打下了良好基礎,將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增加老百姓對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信任度,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式的服務關系,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將有助于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政策在基層有效落地。

  在政府積極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同時,社會力量也在探索相關的服務模式。如2015年9月,掛號網提出了以家庭為單位為用戶提供三級醫療服務、精準健康管理、醫療費用保障的“微醫ACO”(責任醫療組織)計劃。目前已聯合全國數千家重點醫院、19萬名專家等醫療資源。未來,這樣的探索趨勢值得關注。

2016,敢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2015年1月,微信率先以用戶社交平臺大數據為依據,在朋友圈里探索精準廣告投放,這讓大數據應用的新場景華麗麗地呈現出來。有研究顯示,2015年在國內融資的大數據創業公司,總融資金額超過50億元,覆蓋數據資源、數據技術、行業應用等方面。在移動健康領域,創業者在談創新的時候,也愈來愈多地提及沉淀。沉淀的是什么?數據!

  事實上,2015年9月在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出,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等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一個智能手環可以記錄下你的血壓、心率、運動、睡眠等數據;一個自助掛號平臺可以保留你的個人信息、疾病種類、用藥歷史、家族史等數據;一個人的基因組測下來的數據超過幾個T。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出一個人在心理、生理上的特征,由此衍生出的價值無法衡量。因此,進入數據時代后,誰能夠生產更多數據,更好地挖掘分析這些數據或將成為企業價值最重要的評判依據。簡而言之,2016年注定會“數據為王”。

  與此同時,維護信息安全已經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安全和發展是互聯網發展的一體兩翼。在維護網絡安全方面,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因此,2016年,在數據挖掘、應用之外,數據安全無疑成為重中之重。如何能夠讓大數據在安全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解決數據開放共享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創新應用領域不廣等問題仍然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