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誰動了誰的奶酪

猴年春節剛過完,中國銀聯和蘋果公司同時宣布,基于蘋果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Apple Pay在國內正式上線。由此中國成為亞洲首個,全球第五個開通該項服務的國家。
目前用戶可以通過 iPhone,iPad,iWatch等設備進行快捷支付。該服務的結算合作方是中國銀聯,現在已經覆蓋了包括四大行在內的19家銀行。
與支付寶和微信利用可觀的用戶量開展,與商家合作的發展路徑不同,Apple Pay更類似于銀行卡業務的延伸,相當于一張銀行卡的副卡。與微信、支付寶相比,Apple Pay的安全性和速度更勝一籌。第三方支付需要連接網絡,安全方面不確定的因素較多。而Apple Pay使用的是NFC,和我們熟悉的交通卡使用的安全技術是一樣的,是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硬件加密,不僅商家無法獲取用戶的信息,就連蘋果公司也無法獲取。在支付速度上,Apple Pay指紋認證,瞬間完成結算,秒殺第三方支付平臺。
然而Apple Pay也有小麻煩,目前起步階段,商家的普及范圍還遠不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因為Apple Pay無法在不具有閃付功能的銀聯POSS機上使用,設備調試還需要一個過程。
那么,Apple Pay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競爭,意味著什么呢?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陸建平老師表示,對廣大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好事。而且這樣的競爭,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有可能各有側重,各有差異,所以對企業而言,只要為用戶創造了價值,就贏得了自己在商業戰場上發展下去的一個最重要的依據。

Apple Pay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各自的戰略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陸建平老師分析,Apple Pay此次合作主要是通過閃付實現和銀聯的合作,而第三方支付本身有很多場景,例如,支付寶依賴于阿里整個商業場景來延伸,所以相對而言,第三方支付的場景應用更多。相比而言,Apple Pay更多是一種支付工具,只是各有側重。
這種競爭對整個金融大市場會產生什么影響?
陸建平老師表示,帶來互相競爭的同時,也會導致各自尋找差異化,因此,用戶需求會得到更全面更細致的滿足。目前面對第三方移動支付產生的經濟糾紛,如何追討,如何維權,如何監管,各方都沒有做好準備。用戶一旦產生誤操作,或者上當受騙,往往只能自認倒霉。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相關的法規更為健全,一旦發生問題,按部就班,依規處理。如果金融機構有問題,將會處以重罰,這也是一些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對移動支付持謹慎態度的原因之一。而我國,移動支付日益普及的同時,相關的安全機制,追討與懲戒機制的配套,都還未跟上。能否破解這道現實難題,決定著移動支付未來,能否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