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懂物聯網如何改變農業產供銷
“物聯網”——從官方到各行各業,近兩年變得流行無比。在農村地區,農資電商、生鮮電商剛剛興起,互聯網才剛剛從城市普及到農村,農業圈的人對這個概念感到陌生、驚愕是很常情的事。
其實,物聯網的概念早在1999年已經誕生: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可見,它是對一系列技術集成,綜合應用而生發出來的一個新領域。今天成為一股社會浪潮,每個行業共同的話題,自然是因為支撐的技術成熟到了一定程度,以及傳統的生產方式變革的呼吁。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改變,這一點已經成為農業從業者的共識。所以,今天大氣候君拋開RFID、紅外感應、GPS這些其他行業的概念,關注物聯網在農業生產的應用,看似高大上的“物聯網”一點也不疏遠,其實就是我們施肥、打藥、澆水、賣農產品的好工具,它已經實實在在發生著并改變著農業。
傳統農業中,人們主要通過人工測量獲取農田信息,往往消耗大量人力,而物聯網通過使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就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對農田環境的影響,獲取精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 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 并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 這樣農業將逐漸地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
種植
物聯網技術可以更準確地獲取動植物信息。通過在農田、養殖場等安裝傳感器等設備,可以更準確及時地收集農作物生長信息、病蟲害信息、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水分、土壤結構等各種信息,并通過智能平臺將信息及時告知農戶,這樣農戶就可以根據提醒及時采取相應行動。
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遠程支持。農戶可以在物聯網平臺上查詢當地的農業政策、市場行情等信息,有效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農戶還能通過平臺上的專家系統對作物的病蟲害、長勢等進行科學診斷與決策,從而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提高農作物的質量。
流通
首先,物聯網可以讓農產品更容易“賣出去”。物聯網可以連接農戶和農產品經銷商,讓農產品經銷商知道哪里的農作物成熟了、哪里的農作物品質好數量大,盡快制定收購計劃。同樣的,農戶也可以通過物聯網了解農產品的銷路,選擇農產品經銷商,確定下一季度的種植計劃,避免農產品豐收卻賣不出去的狀況發生。
物聯網還可以加強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物聯網技術可以系統地收集農產品初加工、倉儲、庫存以及供應商、客戶的數據,方便農產品經銷商用標準化的方法存儲、運輸農產品,對農產品的供需和分銷等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銷售
傳統的物流方式因為信息不對稱、不能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等問題,難以真正打通到個體買家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現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物聯網來解決了。
物聯網可以賦予農產品身份證。在農產品配送過程中,通過在農產品的包裝上加上條碼、二維碼或射頻識別標簽,用讀取設備掃描的方法,能夠迅速方便地讀取農產品所有的信息,如產地、質量、配送過程、配送人員等。這能大大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配送管理水平,方便實施退換貨等售后服務,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這對于農產品經銷商尤其是生鮮電商、訂單農業絕對是巨大的利好。
案例丨農業物聯網助力,80后青年經營農場年營收破千萬
“農場溫室濕度不足,要上水了,我要去看一下。”他邊看手機里的警報信息,邊匆忙離開。2月11日上午10點,河南洛陽城中心的一家茶館里,原本和朋友一起喝茶的他,“騰”地一下從座位上彈了起來。
今年28歲的吳迪是洛陽樂活自然園連鎖農場的總經理。80后的他愛穿熨燙整齊的灰色西裝,頭發也打理得一絲不茍。依靠手機打理500畝有機果園,其中包括40棟溫室和近二百畝果樹,吳迪企業的年營業額到了1000萬元。
手機遠程監控農作物生長
吳迪的樂活自然園連鎖農場位于洛陽伊川縣左家莊鎮,距離洛陽市區80公里。因為道路翻修,一個小時的車程,開了兩個小時還沒到,吳迪有些焦急。“西瓜秧苗脆弱,不及時補水,后果很嚴重。”
下午兩點半,吳迪趕到了農場。露天果園和普通水果園沒太大區別,冬天,果樹光禿禿的枝椏看起來有些蕭索。果園邊上,一排普通平房構成了辦公區。
吳迪小跑到了果園一側的西瓜溫室,這里看起來更像是實驗室:溫室兩側安裝了攝像頭,頂上是柳條一樣垂下的灌溉探頭。溫室的苗圃中間,插著兩個儀器。打開灌溉設備,灌溉探頭能噴出細密的水簾。
吳迪介紹,溫室全部是自動化作業,苗圃里的兩個儀器用來檢測空氣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植物新陳代謝能力,每10秒鐘采集一次大棚內的數據,并上傳至服務器,供后臺進行數據分析。吳迪手機裝著軟件,可以隨時接收服務器發來的信息。當天上午收到的警報,就是服務器發出的。
農場技術總監孫小峰告訴記者,這是一項農業物聯網技術,儀器對作物生長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可以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遠程監控。在吳迪的農場,這樣的溫室有40多座。吳迪通過一個手機,就能控制整個農場。他搖著手機說,“我很享受這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感覺。”為了做這個物聯網系統,吳迪前后投入了近200萬元。而整個農場前后的投入則達到1200萬元。吳迪說,“輕松的管理背后,是重投入。”
互聯網尋客戶“包養”果園
下午三點半,吳迪完成了溫室灌溉,準備趕回市區,兩個員工氣喘吁吁趕過來攔住了他。 “農場出事了,兩個來采摘草莓的顧客賴著不走,說要拆了我們的溫室。”吳迪撓撓頭笑了,“怪我,招來的客人太多了。”他轉身趕到草莓種植區,兩個顧客和工作人員在這里發生了爭吵。
原來,這兩個顧客屬于QQ農場“玩主”。QQ農場的創意源于農場初創時期的銷售困境。2011年,為了打動消費者,吳迪和很多農業種植企業一樣,打“健康,有機水果”牌。但一個水果商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你說有機就有機啊,我又沒有看著你種植,誰知道呢?”
吳迪想到一個主意:“讓他們自己看著水果長大。”通過互聯網,吳迪可以將水果生長信息傳給客戶,讓客戶對水果放心。“來農場‘包養’一片果園,成為農場‘玩主’,解決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問題。”吳迪說。他將這種玩法稱作現實版的QQ農場。
吳迪注冊了微信、微博賬號,他的微博,積累了上萬粉絲,這都成為吳迪農場的潛在客戶。每到農場里水果成熟時,農場里的“玩主”和采摘者就排成長隊。通過互聯網招來的客戶,帶動600多萬元的銷售。
風吹草動儀器就報警防盜
更令吳迪無奈的是偷盜,夜黑風高,附近村里的人來偷東西,農場的員工和外面的人里應外合,搬走了灌溉的水泵。吳迪報警以后,最后不了了之。
吳迪掀開工資表一看,“明白怎么回事了,員工一個月工資不到1000塊錢。”加工資,沒錢;不加工資,員工不好好干活,更沒錢。這個惡性循環,怎么破?
“歷史不是白學的,改革開放之初搞承包責任制很調動農民積極性啊。咱也試試。”于是,吳迪把大棚分包給農民管理,干得好,可以多承包,多抽成。大棚分包下去,丟東西的現象沒了,員工還從家里牽來了自己的狗看農場,“現在園子里有八條狗。”
員工果粉是個24歲的女孩,高中畢業后去昆山打工,后來結婚生子回到洛陽老家。她現在負責三個草莓大棚,看幼苗葉子一耷拉,就給吳迪打電話“報警”,吳迪解釋,大棚里有檢測設備,真有問題儀器就會報警,不用擔心。果粉不放心,還是不斷打電話。
果粉每年的收入超過六萬元,在洛陽當地是較高的收入。去年年底,吳迪的樂活自然園連鎖農場年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還將洛陽一個蘋果生產基地和獼猴桃基地納入旗下,以同樣的模式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