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labs:再談智慧農村的商業模式

(一)技術篇:智慧農村的基礎設施,有線無線是如何搭建的?
一.無線主干接入
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大部分運營商的光纖網絡只鋪設到鎮上單位,村上沒有寬帶接入點。我們可以采用5。8G網橋點對點來實現主干接入。同理,在建設多個基站時,基站與基站之間也可采用5。8G無線網橋,節省頻率資源,同時保證網絡帶寬和穩定性。據兩點的距離,選擇不同增益的天線一體化設備.
二.無線信號覆蓋部分
由于2.4G需要無阻擋傳輸,通常選取村內地勢較高點做為基站信號發射點。總體上以無阻擋作為標準,并不需要象運營商那樣建立幾十米高的塔來實現。
一個中心基站由3個大功率扇區AP構成,(由于2.4G內部的干擾,一個發射中心最多安裝3個2.4G室外AP),3個AP安裝在同一個支架不同方向上,通過設備的POE集中供電連接到交換機上。我們選用N2800E作為中心點AP,加裝 90度雙極化天線,省,3個設備構成270度扇區定向覆蓋,由于天線存在旁瓣,基本滿足360度范圍的覆蓋。:
一個大功率AP的帶機量為30-40個用戶端設備,一個中心基站約帶120個用戶,基本滿足當前農村需要,對于少部分用戶密集的地區,架設多個基站即可。采用自帶天線,防雷一體化設備,極大節省了投資。注意:根據基站位置的地勢高低,通常建議中心點采用定向天線扇區覆蓋,全向天線覆蓋的效果較差,僅適用于接收端基本在同一平面位置。
雙極化天線技術是本系統的一大優勢,中心基站采用設備自帶90度雙極化天線,各接收端也是內置雙極化天線,整個網絡無需加裝其他天線,既節省了成本,又保證了網絡信號的穩定性,并且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
三.用戶接收端部分
用戶端可根據用戶到基站的距離,采用多種方式接收信號。近距離(幾百米內)采用無線網卡,遠距離采用無線AP客戶端(CPE)來實現。用戶相對集中的區域可以共用一個接收CPE,再用交換機分線到戶。
由于無線網卡USB線傳輸距離限制,目前普遍采用經濟型CPE做接收,我使用14DBI天線的CPE,性能優異,價格低廉,能輕松實現3公里內穩定的無線連接。是目前市面上最具性價比的CPE。
四.網絡的管理(用戶管理與設備管理)
網絡架設初期用戶數不多(小于30)時,可以采用設備自帶的一些功能來管理,系統中所有的設備都支持中文WEB管理,用戶的授權可以通過AP的加密或者MAD地址過濾來授權是否接入,比如:在對某個用戶收取一定的費用后,把CPE的MAC地址,WAP密碼寫到中心AP上,這樣該用戶就可以接入網絡,而沒有收費的就不能接入。
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時,這樣的管理繁冗,必須借助于其他設備。通常我們采用路由自帶的PPPOE認證服務器功能來實現,就象運營商那樣,給用戶一個帳號/密碼,在用戶電腦上建立個撥號來上網。這種方法安全性高,操作簡單,但需要路由器支持,價格稍貴。對于大型網絡的設備管理,可以通過WMNS網管軟件來實現,但要求管理人員具有相當專業的知識才能應用好。一般的建議使用WEB管理即可。
(二)商業模式篇:農資、電商是第一步?
農村淘寶打響第一炮,利用信息技術,依托“互聯網+”,傳統農業和農村、農民正煥發出新的活力。電子商務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產生深刻影響。大山里的農產品“飛”了出去,實現幾倍以上的增值;城市里的工業品又好又快地送到農民手中;拿鋤頭的手玩起了鼠標、開起了網店……生產方式變了,經營模式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也發生變化。借助信息化,城鄉之間的差距在悄然加速彌合。
寬帶網絡是信息時代為農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信息消費的重要支撐。有了寬帶,農民才能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智慧醫療、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發展成果。
參加本次CEO沙龍的部分嘉賓也提出,為什么不可以圍繞農村供應鏈做?人才,商品,虛擬服務,流通渠道等。
(三)跨界模式:基于網絡的物聯網應用
在本次沙龍中,我們更多的交流到基于寬帶和無線之上的物聯網應用。
物聯網在農業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從農產品生產不同的階段來看,無論是從種植的培育階段和收獲階段,都可以用物聯網的技術來提高它工作的效率和精細管理。
(1)在種植準備的階段,我們可以在溫室里面布置很多的傳感器,分析實時的土壤信息,來選擇合適的農作物。
(2)在種植和培育階段,可以用物聯網的技術手段采集溫度、濕度的信息,進行高效的管理,從而應對環境的變化,保證植物育苗在最佳環境中生長。比如說通過采集設備,比如說降溫了,我可以給他在溫室里加熱。
(3)在農作物生長方面,可以利用物聯網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的環境信息、養分信息和作物病蟲害情況。利用相關傳感器準確、實時地獲取土壤水分、環境溫濕度、光照情況,通過實時的數據監測和物定作物的專家經驗相結合,配合控制系統調理作物生長環境,改善作物營養狀態,及時發現作物的病蟲害爆發時期,維持作物最佳生長條件,對作物的行長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農產品的收獲階段,我們也同樣可以利用物聯網的信息,把它傳輸階段、使用階段的各種性能進行采集,反饋到前端,從而在種植收獲階段進行更精準的測算。
(5)提高效率,節省人工,如果是幾千畝的農場,要對各大棚進行澆水施肥,手工加溫,手工卷簾,那要用大量的時間和人員來操作。如果應用了物聯網技術,手動控制也只需點擊鼠標的微小的動作,前后不過幾秒,完全替代了人工操作的繁瑣。

另外,我們談談物聯網農業智能測控系統所技術特點:
(1)監控功能系統:根據無線網絡獲取的植物生長環境信息,如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參數。其它參數也可以選配,如土壤中的PH值、電導率等等。信息收集、負責接收無線傳感匯聚節點發來的數據、存儲、顯示和數據管理,實現所有基地測試點信息的獲取、管理、動態顯示和分析處理以直觀的圖表和曲線的方式顯示給用戶,并根據以上各類信息的反饋對農業園區進行自動灌溉、自動降溫、自動卷模、自動進行液體肥料施肥、自動噴藥等自動控制。
(2)監測功能系統:在農業園區內實現自動信息檢測與控制,通過配備無線傳感節點,太陽能供電系統、信息采集和信息路由設備、配備無線傳感傳輸系統,每個基點配置無線傳感節點,每個無線傳感節點可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參數。其它參數也可以選配,如土壤中的PH值、電導率等等。信息收集、負責接收無線傳感匯聚節點發來的數據、存儲、顯示和數據管理,實現所有基地測試點信息的獲取、管理、動態顯示和分析處理以直觀的圖表和曲線的方式顯示給用戶,并根據種植作物的需求提供各種聲光報警信息和短信報警信息。
(3)實時圖像與視頻監控功能:農業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是實現農業上作物與環境、土壤及肥力間的物物相聯的關系網絡,通過多維信息與多層次處理實現農作物的最佳生長環境調理及施肥管理。但是作為管理農業生產的人員而言,僅僅數值化的物物相聯并不能完全營造作物最佳生長條件。視頻與圖像監控為物與物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更直觀的表達方式。比如:哪塊地缺水了,在物聯網單層數據上看僅僅能看到水分數據偏低。應該灌溉到什么程度也不能死搬硬套地僅僅根據這一個數據來作決策。因為農業生產環境的不均勻性決定了農業信息獲取上的先天性弊端,而很難從單純的技術手段上進行突破。視頻監控的引用,直觀地反映了農作物生產的實時狀態,引入視頻圖像與圖像處理,既可直觀反映一些作物的生長長勢,也可以側面反映出作物生長的整體狀態及營養水平。可以從整體上給農戶提供更加科學的種植決策理論依據。
總結:智慧農村的第一站應該是農村信息化,農村寬帶,農村WiFi是需要打通的第一個環節,通過什么來激活?電商或者信息扶貧,先讓農村用起來,緊接著是信息化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通過各種感知技術、視頻技術等來實現農業的智能化,農業產品銷售及產業鏈管理的智慧化。智慧農村不是一件事,是一個生態,智慧農村不是三天兩天,三年兩年的事,是需要五年、十年的耕耘和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