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竟然能干這么多事兒?!今天,你“刷臉”了嗎?
俗話說:“長得好看能當飯吃”,“靠臉吃飯”,這些是近年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口頭調侃語。“刷臉”一詞因為一個很火的微博段子而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因為一張自拍照片,就可以享受八點八折外賣的刷臉哥讓大家大跌眼鏡,原來這個時代真的可以“靠臉吃飯” !之后“刷臉”一詞就被大家用來調侃某人比較有面子,或者臉皮夠厚可以蹭小便宜,生活中想必這樣的場景也是大家經常遇到的:
“下個月發工資了請你吃飯”
“還等什么發工資啊,直接刷臉就行了!”

“門衛恐怕會攔著不讓進啊”
“不會的,你來刷臉就好了”

“走吧走吧,看看算了,買不起……”
“怕啥啊,拿你那大餅臉去刷就行”

沒想到,這個被大家用來開玩笑的詞,現在已經真的成了一種生活中隨處可用的識別手段。
我們所謂的“刷臉”,其實就是生物識別中的方式之一——“面部識別”。生物識別一詞在今天來說,大家來應該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從以前的科幻電影到現在現實中的應用,我們都多多少少接觸到了生物識別,比如現在應用最多的指紋解鎖功能,就是生物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包括很多方式,有最早的從我國古代就已經存在的簽字識別、指紋識別(在古代叫做“畫押”,歷史遠在唐代之前。雖然當時只是簡單的指紋比對,但是可見我國古人已經知道了人的指紋與指紋各不相同),再到如今前沿的虹膜識別、面部識別、基因識別、步態識別以及超前沿的腦波識別等。生物識別的根據是人體的生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其中生理特征包括指紋、面部、血管、基因等一些先天性就形成的特征,這些特征與生俱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難以改變。而聲音、簽名、步態等行為特征后天形成,會隨著主體狀態、人為的改變和環境方式等發生變化,不夠穩定,會比較容易被模仿。因此,很明顯生理特征的識別在生物識別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應用價值相對更高一籌。
其實最新出現的這些生物識別方式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實現原理簡單來講,分以下這么三部,第一步,通過光電掃描傳感頭提取人體特征圖像;第二步,將其量化,計算機的世界從來都是拿數據說話;第三步,利用數學算法對提取的特征圖像進行處理后,最終生成特征模板,使之與預先保存的人體生物特征數據庫的特征數據進行一一比較,最后根據對比相似性來確定是否匹配。
用圖形表示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了解了生物識別之后,接下來我們著重研究一下“刷臉”這項識別技術,想想自己的臉真能當做卡來刷,還是有點不明覺厲的。
面部識別采集樣本的具體細節是通過標準的攝像頭攝取面部的圖像或者一系列圖像,捕捉后,記錄一些核心點,記錄核心點之間的相對位置,形成模板。取點方式和相對位置的選取如下圖示意:

計算機將得到的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等到用戶下次進行信息錄入時,便可將最新獲得的信息與之前所存儲數據進行對比,由此達到確認的目的。
面部識別的一個最大亮點是,它是非接觸式的識別方式,方便快捷,用戶不易察覺,所以不易引人反感。不過它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就是采集條件受光照以及面部覆蓋物(胡子、口罩、墨鏡等)的影響,光照條件是需要光線明亮且均勻照在人的面部。這樣一來,在晚上或者一些室內光線不好的地方,面部識別的進行就會受到阻礙。但是整體來說,面部識別的準確率還是相當之高,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給出一組數據:計算機識別面部準確率達到99.15%,而肉眼識別的準確率大約在97.52%,出乎意料吧,竟然比人類肉眼還厲害。計算機人臉識別之所以能夠準確率高于人眼,主要在于計算機可以關注更多的關鍵細節,并通過算法,剔除一些干擾因素。雖然計算機識別還存在一些漏洞,但是目前這樣高的準確率也是可以值得信賴的,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存在的漏洞也會得到彌補。
那么在當前這個“刷臉”已經不再是句玩笑話的時代,我們來看看除了靠“刷臉”吃飯,還能靠“刷臉”干些啥?
☆“刷臉”是一種電子考勤方式,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考勤。
上班戴個工卡固然有一種職場人的范兒,但是出門總要記得帶著它,而且脖子上總掛著這么一根繩子也不是很舒服,這些煩惱現在都解決啦,“刷臉”考勤讓我們從此告別工卡,告別束縛。以前我們可能還用過指紋打卡的方式,現在更進一步,連舉手之勞都不用,只要走到辦公室門口,微微一笑,門就打開了,考勤記錄里也已經有了你的打卡記錄。
v “刷臉”是一種支付方式

走到機器面前,刷一下臉,一兩秒鐘的時間就完成識別,成功付款,這就是掃臉支付的體驗。現在很多需要用戶親身到場辦理的業務,以后將有可能只需要在電腦或手機前“刷個臉”,即可實現“驗明正身”,不必再尋找網點,排隊耗時。一個生物識別技術改變未來生活的場景已經不再是科幻場景。
v “刷臉”是一種安檢方式
2014年7月25日,中國公民持電子普通護照,可在首都機場口岸以自助通關的方式入境,平均每人只需6至10秒即可輕松過關,入境的中國旅客排隊等待邊檢人員在護照上蓋章放行的場面將大為減少。
2015年12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遠赴烏鎮參加互聯網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眾多行業大佬們在進入會場之時經過了十分詳細的安檢系統,除了要逐個搜身之外,還要通過“刷臉”進場。
博物館可以采用動態人臉識別技術,對進入博物館的人員進行人臉比對并統計出現頻率,以防盜賊踩點
遠程開戶、遠程柜員機等其他領域增加人臉識別的運用,采用的信息庫系統為“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系統”中的信息認證服務。
“刷臉”作為一種安檢識別方式的案例已經很多了,就不在這里一一贅述了。
v “刷臉”是一種貸款方式
某金融科技公司的貸款申請步驟的驗證身份過程中,需要進行“刷臉”,完成眨眼、點頭等一些動作,驗明正身后,才可確認申請人身份的真實性。有了這樣的面部識別過程,貸款過程變得更加安全。
由以上種種例子可見,“刷臉”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逐漸地走進我們的生活中了。這種識別方式不僅安全性高,同時還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如今,“刷臉”已經確實的確真的不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了,如果下次有朋友說吃飯沒帶錢包,你可以拍拍臉跟他說:“不怕,咱刷臉!”也許以后在很多場合,我們會聽到:“我用‘刷臉’支付。”,“今天‘刷臉’貸了款”……
小伙伴,今天,你“刷臉”了嗎?
(rfid世界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