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卡健身”融入“異質思維”提高使用率
日前,福建龍巖市出臺了“龍巖城鎮職工醫保卡可購買健身服務”的通知,并規定下個月1日正式實施。據悉,這在該省尚屬首次;從去年底開始,龍巖就已探索開展醫保卡用于大眾化、基礎性健身消費試點。
看到這則消息,身材肥胖的筆者不僅心頭一熱。對于一些體力勞動不足、營養過剩的年輕人來說,健身成為一種普遍的、強烈的利益訴求;而對于許多人來講,醫保卡使用率不高、醫保資金難以盤活成為一種尷尬的現實。醫保卡旨在便民、利民,卻遭遇了“用不上”、“不好用”的困境,讓公眾的利益訴求處于一種被遺忘、被忽略的狀態。
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醫保卡為老百姓提供了制度護佑;嚴格醫保資金使用,避免被挪用和套現,有著良善的初衷。只不過,醫保卡個人賬戶資金處于一種“沉睡”的境地,在利率低于物價上漲幅度的格局下,經年累月存放在醫保卡上的資金處于一種虧本的境地。
在老百姓遭遇重大疾病的時候,醫保卡里的個人賬戶余額難免杯水車薪。平時“用不上”、關鍵時刻“不夠用”,讓提升醫保卡使用率成為許多人共同的心聲。龍巖市在打撈“民意”的基礎上推出的“醫保卡健身”,根源于健康觀念的轉變和價值排序的更新。
長期以來,“重治療、輕預防”成為老百姓的一種固化思維;健身不僅可以進行身材與形象的再塑造,也有助于增強體質、守護生命健康。就此而言,“醫保卡健身”并沒有將醫保資金挪作他用,而是將事后的疾病治療前置到疾病預防。與花在求醫問藥的錢相比,花在健身上的錢雖然在短期內難以立竿見影,但長期來看卻對人大有裨益。
在價值排序上,“醫保卡就醫”首先保障求醫問藥,然后再滿足健身需求。“醫保卡健身”設置了兩個門檻,一是個人賬戶結余金額超過3000元,二是個人全年健身使用額不得超過2500元。那些醫保卡余額較多的人群,通常具有較強的經濟能力,抵抗風險的能力也較強,有意愿也有能力將醫保卡用于健身消費;那些低收入群體,即使醫保卡賬戶余額超過3000元,也不會輕易地健身消費。
不同的人們在市場經濟中有不同的生存生態,對醫保卡的需要層次也存在著差異,對健身消費也存在著不同的接受程度。讓醫保卡資金不再“沉睡”,需要尊重和回應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只有融入“異質思維”,降低醫保卡消費的門檻,醫保卡才能提升使用率。在公眾權益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公共政策更接地氣、更有“準頭”,需要公共部門在傾聽民聲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