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如果物聯網的大前提是電力,華為要用電力物聯網聯接全球能源

作者:周雅
來源:CNET科技資訊網
日期:2016-09-29 09:17:08
摘要:互聯網最大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有人說,是聯接。

  互聯網最大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有人說,是聯接。

  但給人們帶來聯接并且能實現商業價值和增值服務的,不是億萬臺手機或者電腦或者智能家電,而是其背后的載體:信息。

  以能源互聯網為例,我們把電網、氣網、熱網和車網貫通起來,讓電視,洗衣機,電冰箱,自行車,甚至是屋頂的光伏和地下室的儲能連接在一起,是為了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方便,或者說是為了節省幾元錢的電費么?

  作為總耗電量占整體用電量比例不到5%的居民用電,節電顯然并非是一家能源互聯網公司的生存模式。大致的概念是這樣的:當你打開冰箱,拿了一瓶飲料,關門,手機會收到冰箱發出的一條消息,剛才你開冰箱的動作耗時4.7秒,冰箱啟動耗能 0.083kwh,這可比鄰居的老王慢了1.4秒。推薦你要么換一臺更加綠色節能的冰箱,要么請迅速開關門擊敗小伙伴。

  你可以把整個過程想象成一種潛在的智能交流,能源互聯網這件事就是硬件設備和軟件平臺的聯接,從中產生最大的商業價值和傳遞效應。

  最最關鍵的是,物聯網的聯接前提是什么?就是電力。

  在今年3月31號在國家電網的倡議上,全球能源物聯網的組織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華為是其中唯一一家ICT的理事會成員;在全聯接大會(Huawei Connect 2016)期間,華為發布電力物聯網2.0解決方案,打造基于IoT聯接管理平臺的電力物聯網,構建能源互聯時代的神經系統,實現新能源隨時、隨地接入,調節電網平衡,主動預測,引導合理用電,提高社會效益。

  在華為企業BG電力系統部總裁季翔的理解中,“未來智能電網的核心是,ICT技術和傳統電網的深度融合”。  


  華為企業BG電力系統部總裁季翔

  小到電力物聯網,大到全球能源互聯

  社會經濟在變,能源生產及消費結構也在跟著改變,發電從傳統大容量的穩定集中發電,到不斷增加的不穩定、不連續能源分布式發電;用電從穩定、可預測的消費,到引入移動負載如電動汽車以及不太穩定的消費模式;配電從被動響應的配電網絡,到通過控制和監測實現所有電壓等級的動態供需平衡,傳統電網如何應對以上趨勢帶來的挑戰?

  “電力物聯網能夠滿足這些期望。”全球科技專業人員組織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P2413工作組主席、物聯網專家Oleg Logvinov回答了疑問。

  華為從2000年開始為電力公司提供ICT解決方案和服務,截止到2015年底已經跟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家電力公司展開了合作,包括世界前十名的七家電力公司,覆蓋亞洲、中東、俄羅斯、拉美;華為也是國家電網最大的ICT的供應商,大到整個國家電網的戰略、小到西藏的電力傳輸都是華為一手承包,國家電網作為全球公共事業公司,2016年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二,年產值2.07萬億人民幣。

  國家電網的表,居民用戶每15分鐘可以抄一次表,對重度的電力用戶是5分鐘抄一次表,這個數據可以進行分析、管理、挖掘,使國家電網在需求側的分析更加精準。所以季翔說,華為電力物聯網2.0最大的特點就是幫助企業實現全聯接的電力物聯網。

  作為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尼日利亞擁有全非洲最大的配電公司Ikeja,3個州的配電市場、53萬電力用戶的規模讓Ikeja的業務逐漸迎來種種難題:首先,收費難收費慢、竊電嚴重且無據可查、僅回收60%;其次,手工超表效率太低、難算清賬目;再三,無線損管理,線路質量不感知。面對IKEJA的困局,華為于2015年提出了一整套的“AMI解決方案”,撒哈拉電力集團旗下配電公司業務主管RotimiOnanuga分享了IkejaElectricPLC使用經驗:“Ikeja電力公司在AMI項目采用了寬帶PLC通信技術,數據采集成功率達100%,實現電表數據全采集,提高了Ikeja電力公司收益。”

  華為電力物聯網2.0基于IoT聯接管理平臺。IoT聯接管理平臺提供基于SIM/NoN-SIM的連接管理,簡單計費和運維功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傳感器,終端的數據進行匯聚,分類等,通過特定的開放接口,開放給第三方應用使用。基于華為IoT聯接管理平臺開發智能電網應用,最大化挖掘電力設施的潛力和價值,比如可以對整個城市的用電需量預測、削峰平谷、精準線損分析等,而百姓可以根據實時電價信息,主動進行智慧選擇,更加經濟合理地安排用電。

  “智能電網這個話題談了很長時間,國家電網從2006年開始實施,韓國、日本也類似,在很多其他的國家,比如非洲,比如稍微落后的一些國家,他們可能從現在才開始逐步的完成”季翔說,從技術上來說電網沒有核心的區別,但是從階段來說不同階段的國家電網階段是不一樣的,比如非洲大部分國家電力線速在40%。

  在中國中午12點到2點之間是電力負荷最大的時段,歐洲的負荷電力曲線也是這樣,美國也一樣,盡管這幾個國家都有時差,但是如果把這幾條曲線放在一張圖上,整個的曲線基本上是平的。也就是說,現在全球的信息通訊是聯系在一起的。這讓國家電網萌生了一個愿望:把全球的電網聯接起來。

  這樣一來,當中國在電力負荷非常大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從歐洲買電,當歐洲負荷大的時候,中國也可以輸給它,通過基地實現電力之間全球的調度。季翔介紹,全球能源物聯網中間有三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個是特高壓,因為它能夠實現電流長距離傳送,目前最長能夠達到2700公里;第二是清潔能源;第三是智能電網。

  全聯接技術關鍵詞:Hi-PLC、eLTE-IoT和LiteOS

  根據梅特卡夫定律,電力物聯網價值 = 價值指數×聯接數的平方,越多的配用電智能終端設備接入電力物聯網,將產生越多的價值,通過分析和預測,實現電網的動態平衡和用戶更智慧的用電。

  在中國,近幾年來每年約有數千萬塊智能電表投入運營。全球來看,歐盟已頒布法令要求成員國2020年之前完成80%的智能電表的改造。配用電智能終端全聯接在實現過程中需要考慮一些難點,如海量終端的接入、安裝施工的便利性、不同智能終端的兼容和適配等。針對這些難題,華為電力物聯網2.0解決方案運用了3項重要的產品與技術——Hi-PLC、eLTE-IoT和LiteOS。

  華為的Hi-PLC通信模塊,在傳統PLC技術(Power-linecommunication,電力線傳輸數據)基礎上,實現更可靠、帶寬更寬的特性,在華為實施的AMI(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項目中實測顯示,安裝了華為Hi-PLC通信模塊的智能電表一次抄表成功率達到100%。

  面向物聯網的無線技術eLTE-IoT,基于LTE演進,但能夠提供多達100倍的深度覆蓋增益和千倍以上的聯接能力,而終端功耗只有LTE的1/10,并且占用更少的網絡資源,支持配電自動化、AMI、微網、電動汽車等不同應用場景的電力智能終端的接入。

  華為電力物聯網2.0解決方案還與光伏相結合,將光伏電站全部數字化,使所有組串、設備的屬性信息、狀態信息、歷史操作信息、物理位置信息、邏輯位置信息在管理系統中可視、可管理,打造智能化光伏電站管理模式,實現數字化光伏電站,讓電站更簡單高效。

  華為號召電力行業合作伙伴加入華為電力物聯網行動計劃,并認為這個生態圈少不了合作伙伴的共建。目前,華為已與電力合作伙伴聯合發布超過20個創新解決方案,超過50個解決方案完成了集成測試。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