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運營商布局移動支付玩得過支付寶、微信么?
對于用戶而言,目前選擇使用運營商客戶端,最重要的兩點恐怕是:一充話費充流量快捷且便宜,如安徽電信掌廳折扣打到98折,這比支付寶便宜的多;二辦理、查詢業務清晰簡明,比打客服電話省心得多。
然而,對于運營商而言,他們的“野心”可沒那么簡單。在三大運營商的客戶端,除了充值、查業務,還有各家的商城、積分送禮等專區。如此,運營商們利用流量、話費在自家商城的消費積分可否通過手機服務關聯到各個APP應用的支付和消費中去呢?而且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寶火爆強勢,無論是話費支付、還是流量支付似乎還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又憑什么與微信、支付寶抗衡?
當然,在過去的幾年里,或許很難實現,但是如今互聯網的創新已經為各類新品新模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比如,目前我們可以在現在的Android系統應用中看到一些手機應用內支付選擇的是運營商的話費支付,因為與手機硬件進行的綁定支付過程輕松快捷,要比現有的微信支付寶使用更方便。
從話費支付到流量支付,運營商入局移動支付機會有多大?
入局移動支付,可以說是運營商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之一,龐大的經濟體需要更為靈活的支付方式;其次,則是日趨白熱化的移動業務競爭使然,在與微信、QQ的大戰中,丟掉了語音通話話語權的運營商,或許通過運營商移動支付才可能顛覆現有的互聯網支付行業,且其仍具有與之不同的優勢所在。
首先,地位優勢。運營商壟斷了國內的通信基礎服務,所謂的手機、電話使用的通訊、流量服務必須以運營商為基準,甚至包含了通話語音服務(使用流量的第三方軟件應用已經可以使用語音通訊)、流量服務(仍然要從運營商那里購買流量)、寬帶服務等。正是這樣所謂的服務都要建立在運營商服務的基礎之上,運營商仍然有商業話語權。支付寶的手機支付應用,說白了,也不過是為其服務的其中一個合作方。
其次,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服務基礎。要想使用通信服務就需要成為運營商的用戶,這是行業的性質決定的,恰好也是運營商最大的依仗。再加上鋪設的寬帶業務,使得以家庭為單位的用戶可以更好的接觸使用通信服務。雖然目前三大運營商用戶以移動為首,但是聯通和電信的用戶也不可小覷,尤其電信旗下的翼支付,算是運營商試水移動支付中的翹楚,目前與支付寶、微信成為中國前三大個人支付應用。
更何況,在運營商的用戶中很多都是出于三四線城市,運營商支付的便利性可以滿足他們的操作需求,而這一部分用戶剛好是微信、支付寶等無法覆蓋的一群人。
其三,流量時代的到來為運營商帶來發展機遇。手機外出的過程中沒有WIFI,那就只能使用運營商的流量服務,而隨著5G技術越來越成熟,運營商們的業務開始向流量傾斜,用戶使用流量也會更為頻繁、龐大,我們稱之為“流量時代”。因此,除了對于基礎的硬件傳輸是一個挑戰,同樣的怎樣搭建一個基于流量的移動通信生態也是運營商需要考慮的。
說到底,運營商入局移動支付其本質就是為手機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這是運營商的戰略必爭之地。筆者以為,與其說是抗衡支付寶、微信,爭分天下,不如說是運營商轉型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雖說引導用戶改變現有的支付習慣對運營商而言,是一個難題,但如果運營商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之上,找到最合適的切入點,促使用戶使用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就如每月5日、15日、25日已然成為翼支付專屬日,當福利成為常態化,人們的使用習慣自然也會因此而發生轉變。
可以說,2016年,運營商在移動支付發展之路上,相對來說并沒有那么高歌猛進、大施拳腳,而是擁有了自己的步伐也有了自己的規劃,逐步在推廣,而且各自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國移動在公交領域的嘗試,中國聯通將部分高校的校園一卡通應用上線至沃支付手機錢包,中國電信則是在終端手機上,著力打造基于NFC、加密、對講、視頻、購物、游戲等九大特點的差異化特色終端產品。在筆者看來,其背后的邏輯是針對細分市場,避開與大多數競爭對手在大眾市場的正面競爭,實施差異化運營策略的體現。
若說運營商的轉型之路沒那么容易走,那么在創建自己的運營體系布局移動支付,又是一條異常艱難的路,但是一旦創造出來了,便很難放棄,持續走下去還會發現收獲頗豐。而且事實上,運營商確實擁有過很好的市場條件,相信,未來仍有機會將自己的運營體系做大做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