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與技術的角度分析企業如何切入物聯網?
近幾年來,從智能家電、智能電網到遠程居家照護等名詞大家耳熟能詳,物聯網儼然已成為網絡時代全球必修的新課題!本文將借助高盛的全球投資報告,從經濟與技術的分析角度來看物聯網,提供統計數據與核心應用區塊,讓國內對物聯網有興趣的讀者與廠商,能更進一步了解物聯網的過去與未來,并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切入點與核心位置。
物聯網的過去與未來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名詞,雖是中國所推行的重點科技,進而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但這個名詞與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Kevin Ashton于1999年在MIT時提出的。市場預測在2020年時,將連結10X(280億)的對象,可能是穿戴于手上的手環,亦可能是行人與馬路上的車子。而這個突破點是傳感器費用下降,連接對象的功率、帶寬獲得解決。
由于前兩次網絡時代的浪潮,造成經濟上與科技上巨大的改變,此次的物聯網變革,亦會創造新的贏家與產業版圖重新劃分的可能。以下引用高盛投資報告《Goldman SachsGlobalInvestment Research》的觀點來分析。
技術的合理性
物聯網與一般網絡最大區別的關鍵屬性是“S-EN-S-E”的架構:Sensing感測、Efficient效率、Networked聯網、Specialized規格化與Everywhere無所不在(參考表1)。
由以上的定義知曉,物聯網的范圍廣大,無法一家獨大或一統天下,以高盛的觀點而言,可由五大關鍵區域切入:(1)穿戴式物品的連接;(2)汽車;(3)智能家居;(4)智慧城市;(5)產業網絡。請參考圖1。
現在正是最好時機?
一連串的技術變革與出陳推新的設備,使得物聯網的應用切入點門坎降低,這些技術包括:
1. 廉價的傳感器:傳感器在過去10年從$1.30美元,平均降為60分美元。
2. 便宜的帶寬使用成本:帶寬使用成本,過去10年來大概有40倍的成本差異。
3. 便宜的串連處理成本:與上述類似情況,數據處理的成本,過去10年來大概有60倍的成本差異。除了使得更多的設備能夠互相串聯外,且具備智能在接受或傳送資料時能夠知道如何處理。
4. 智能手機:智能手機變成IoT的個人化網關,當連接到車子、家庭電器或醫療用品時,成為遙控器或集線器,同時穿戴式健身器材的使用也有明顯的成長。
5. 無線上網覆蓋率:Wi-Fi的覆蓋率幾乎是無所不在了!無線上網幾乎是免費或很低廉的價錢,也不需額外申請使用執照,讓使用者節省很多費用。
6. 海量資料:物聯網IoT將產生海量數據(Big Data),而這些無結構大量數據的技術分析技術,亦是推動關鍵。
7. IPv6:大部分的網絡設備都支持IPv6,最新標準的網絡協議標準將取代IPv4。IPv4支持32位的地址,故可支持43億的地址空間,這些幾乎已被全球連接上網的設備使用殆盡。相反的,IPv6能支持128位的地址,換算下來約為3.4x1038的地址空間,能夠應付所有物聯網IoT連接上網設備的使用地址分配。
物聯網可由五大關鍵區域切入
物聯網的價值主張分析
1. 產生獲利:公司看重物聯網IoT最主要是視其為增加獲利的工具,借由新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舉例來說:AT&T提出汽車上網服務,并與汽車制造商合伙,例如Audi、GM、Tesla、Volvo等車商,提供高速3G與4G的服務,每月的月租費為$10美元。2014年底30款2015年的GM汽車模塊支持LTE,讓車輛能成為Wi-Fi熱點,能對外連接7個其他設備,或連接OnStar平臺做遠程車輛處理、診斷或緊急事件處理。
2. 生產力提升與經費節省:企業界看重物聯網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想提高生產力與降低資本支出、勞動與電力成本。例如:Verizon公司在24小時的數據處理中心使用上百個傳感器與控制點,經計算每年節省55百萬瓦時(KWH),每年減少6千6百萬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3. 建立共通平臺鏈接全球上網設備:很多公司聚集成立聯盟以開發物聯網的標準,例如:由AT&T、Cisco、GE、Intel與IBM組成的產業網絡論壇(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合力開發共同軟件標準、成立可信任的平臺、正確分析海量數據,并建立更安全的信息安全解決方案。根據HP的調查,70%的物聯網設備有安全的疑慮。另外根據IDC預測,在2020年將有280億個設備連上網絡,故硬件裝備間的溝通與數據中心的訊息收集都仰賴成熟的軟件工具,所以IDC預測:物聯網IoT的配置,其中軟件的成本占1/5。
技術與產業的沖擊
數據通訊與半導體產業是物聯網IoT設備的核心技術,網絡通訊產業將支持智能手機、平板、細胞網絡與Wi-Fi網絡等各個異質設備的連結技術。半導體產業將支持傳感器與芯片的技術,使得裝置對象能收集數據、了解影像或處理信息等。
1. 網絡通訊技術的沖擊:
(1) Wi-Fi:物聯網的無線通信需求,預期Wi-Fi目前還是為主要通訊標準,就如同DSL/以太網絡用于有線網絡,而3G/4G用于無線網絡。
(2) Cellular:在物聯網的架構里,所有設備都將連上網絡,細胞網絡將使用于連接困難或移動的設備。
(3) Fog Computing:云端計算是將處理的數據執行于遠程的服務器或數據中心,但在物聯網IoT的時代,大部分的“智能處理”會靠近資料的來源端,或稱為網絡邊緣(NetworkEdge),亦稱成霧計算(FogComputing),使得數據的處理更為便捷與機動。
2. 半導體產業的沖擊:
(1) 傳感器:傳感器的銷售成長,在過去2年比半導體設備多了5個百分點,物聯網需處理很多影像、或環境變化因子,或仰賴Sensor Hub管理流量或減少中央處理器的工作量,以減少電池的電力損耗。故這樣的趨勢,應會持續。
(2) 連接技術:如同文章上段所分析的技術沖擊,異質設備連接驅動使用半導體相關技術的連接,例如:Wi-Fi、藍芽、Zigbee、NFC或其他物聯網IoT的標準。
(3) 微運算處理:更多設備使用微控制器、或低成本的微處理器,這比傳統的半導體架構成本較低、用電較省 。
結論
借助高盛的全球投資報告,從經濟與技術的分析角度來看物聯網,提供統計數據與核心應用區塊,讓對物聯網有興趣的讀者與廠商,能更進一步了解物聯網的過去與未來,并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切入點與核心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