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計算趨勢:邊緣計算
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都對計算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云計算成為了世界計算的中心。今日,企業紛紛上云已經不是飯后談資,而是成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甚至是生死攸關的戰役。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追逐云計算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另一種計算模式:邊緣計算。
人類的科技發展歷史,基本就是計算發展的歷史。從原始時代的結繩計數、刻道計數開始,人類一直就是不停的改進計算的方法。在機器時代時代之前,東方使用算盤進行快速計算,西方則使用計算尺輔助計算。工業革命之后,開始出現了手搖計算器。現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名為ENIAC。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為大型科學計算服務,體積龐大。IBM之后成為大型機時代的霸主,創始人Thomas Watson曾預言:“我認為這世界上有五臺電腦足夠了”。但很快IBM的風頭就被蘋果,微軟搶去了風頭。PC時代,計算從大型機轉到個人為中心。這是世界計算中心的第一次轉移。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云計算這種新的商業、技術模式橫空出世。這個世界上誕生了以google,amazon,microsoft,IBM,阿里為代表的云計算公司,理論上來說這些云計算公司可以滿足全球的計算服務需求。世界的計算中心貌似又回歸到了大型計算中心。當我們看到現在的計算格局,回頭再看IBM創始人說的那句話,世界上只需要5個“大型機”也沒有太大的錯誤。
中心計算的局限性。云計算具備規模化經濟的優勢。客戶越多,平均成本越低,越低的成本會獲取更多的客戶,然后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加速產品創新。世界各大云計算公司,都開始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更多業務。比如google都開始研發自己的計算硬件,TPU。本質都是在利用規模經濟優勢為客戶提供更優異的產品服務和更低的價格。云計算的優異性讓越來越多客戶放棄自建計算中心,直接利用云計算加速自己的業務發展。中心計算的優勢是規模經濟效應,但劣勢也很明顯,犧牲更多的實時性和便捷性。
實時創新催生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是相對于云計算更靠近用戶端,提供更高的實時性和便捷性。無論是現在的物聯網還是無人汽車,將所有數據都傳回云中心進行計算這種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的終端計算能力還是無法滿足實時性需求。邊緣計算需要融合云服務和終端計算的優勢,在底層技術和業務模式上進行創新。例如,地平線針對AI的業務場景重新設計了底層計算平臺,包括硬件和軟件層面。亞馬遜AWS發布了物聯網服務Greengrass,為本地提高安全高效的計算服務,同時也可以利用云端的優勢。軟銀孫正義300多億美元收購ARM公司,就是對邊緣計算的一次長期價值投資。
新的業務需求催生邊緣計算,邊緣計算反過來也會催生新的業務。終端計算、邊緣計算和云計算并不會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創新,推動新的產業變革和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