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用戶眼中的六大車聯網噱頭服務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車云網
日期:2017-04-27 09:50:16
摘要:車聯網服務被引入到中國,算起來也有了8年多,對廣大車主來說現在并不陌生。說沒有人在這個圈子里面盈利那是假的,電信運營商、T-Box供應商起碼都得到可觀的利潤。但作為車聯網業務的核心TSP,真正掙了大錢的還真不多。前面也講過,問題的根源在于車聯網的“價值”和“價格”出現了偏離,而不被大眾所認可。
關鍵詞:車聯網服務

  哪些車聯網服務是不被客戶所“買單”的?

  車聯網服務被引入到中國,算起來也有了8年多,對廣大車主來說現在并不陌生。說沒有人在這個圈子里面盈利那是假的,電信運營商、T-Box供應商起碼都得到可觀的利潤。但作為車聯網業務的核心TSP,真正掙了大錢的還真不多。前面也講過,問題的根源在于車聯網的“價值”和“價格”出現了偏離,而不被大眾所認可。

用戶眼中的六大車聯網噱頭服務

  車聯網的服務都是需要一次性建設成本的,有一些服務還需要不菲的運營成本,所以我們做了前期的調研、定義并開發了新服務,總希望用戶去使用它們,并獲得客戶認可,但有時候往往是事與愿違的。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哪些服務是不被客戶所“買單”的:

  信息呼叫(iCall)。這個便捷服務主要是幫客戶下載目的地(POI)到本地導航系統,它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不少品牌都有。但在中國引入后,車廠首先是“欣喜”地發現iCall在中國的用量太大,是國外的幾十倍,隨之得出了中國人很喜歡這個服務的結論。但是,得益于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車主的平均年齡正在速迅下降,而且中國擁有是全球最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所以最近幾年我們觀察到的數據是:iCall的使用量在下降,由4、5年前的一個月3次左右降到1次左右,有些品牌甚至月均不到1次,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手機導航。所以,除了部分“老牌鐵粉”用戶,iCall現在基本淪為一個向朋友show off的功能。

  禮賓服務(Concierge)。這是iCall的延升,在車內打一個電話就能訂機票、酒店、餐館,看上去好像挺“美好”的。但是,這種渠道并沒有“價格”優勢,客戶為什么要去用呢?據統計,某車聯網產品擁有近60萬客戶,但禮賓服務每月只有可憐200單左右成交。細細想來,如果能針對車主畫象做一個“定制化”會不會更好?比如:針對高端品牌的客戶,可以考慮和希爾頓或萬豪來一個聯合營銷,每個車主每年可以享受一次“車內”訂酒店打6折(或更低)的優惠。這樣是否會雙贏呢?

  父母控制(Parental Control)。這個功能主要包含三個子公司,分別是:地理圍欄(Geo Fence)、宵禁控制(Curfew)、超速告警(Speed Alert),看上去大部分都是父母針對子女駕車的一些監管功能。在國內提供“地理圍欄”和“超速告警”的產品也是有不少的,雖然這些功能看上去也有點“炫”,好像也能發揮一些用處,但從運營的角度來看,這些功能的使用率極低,屬于“華而不實”的噱頭功能。

  新聞、股票。(News, Stock)。這兩項一般是車機App,它被車廠開發出來,再被安裝在HU(Head Unit)上面。同樣是因為用戶體驗較差而且可替代性強,這種應用只有堵車的時候,才會偶爾被車主想起來翻翻。從某豪華OEM車聯網產品具體的數據來看,新聞(News)的使用頻率只有2.6%,股票(Stock)更是低到0.7%。但是,“車內內容”,筆者是十分看好的,如果有產品能做到“定制化”和“智能化”再加上一點點“個性化”,這樣的內容一定會被用戶所喜愛!

  保養提醒(Service Schedule)。這個功能初衷也是好的,提醒客戶去做保養,并和4S經銷商預約好時間,提升“返店率”。可惜,這個服務在中國也有一些水土不服,一來中國客戶去做保養不習慣提前預約,二來不少客戶并不忠誠于某一個特定的4S經銷商,三來很多4S經銷商管理水平有限,真有客戶通過系統預約保養,他們還不一定安排人員和時間銜接好,這樣的功能最后就沒有人記得了。

  動態網站(CWP)。動態網站嚴格地說是一個服務媒介,它一般提供:客戶資料管理、功能介紹、續費、部分功能實現(主要是遠程控制功能)。在早期的車聯網系統中,不少車廠都開發了這個網站,一方面宣傳自己的產品,同時多一個渠道給客戶提供服務。但是,現在智能手機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人們已民經習慣用手機了解信息、控制自己的汽車。動態網址的用量目前不到0.1%(100個客戶中只有0.1個在一個月內會登陸一次)

  總得來說,不少服務是由國外引用進來,在中國并不適用,還有一部分服務因為和手機比起來體驗不占優勢,所以倒導了車聯網產品使用頻繁和粘性低的后果。未來TSP和OEM要一起多思考如何去提升服務的價值和體驗,多開發“接地氣”和針對客戶群體“定制化”的功能。只有把“價格”和“價值”的差距填補上去,車聯網產品才能更多地被客戶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