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安心手環”帶老人回家

今年5月17日16時,81歲的溫州老人王某,在市區新橋頭紅景天老人公寓走失,家屬立即報警。利用老人佩戴的“安心手環”,17時10分,公安部門在甌海區興海路附近將老人找回。這是溫州市通過“安心手環”找回的第77名走失老人。
2016年10月以來,溫州市公安局牽頭開展“依托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平臺為失智老人免費發放走失查找設備”項目,截至今年5月,共發放“安心手環”5846個。目前,佩戴手環的老人,走失后找回率達到100%,且基本在1小時內找回。
讓失智、高齡老人安心找到回家路,小小手環變成了一項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民生實事,問計老人平安
“溫州市約有5萬名老人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他們對空間的方位感很弱,常會在不熟悉的地方亂走,導致迷路。一些患者走失后,再也沒能回家……”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何金彩,多年來一直高度關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數據顯示,最近3年,溫州全市共接到老人走失報警4892起,平均每天約有4.5名老人走失,令許多家庭陷入困境。效仿外地做法,何金彩所在醫院曾為老年癡呆癥患者佩戴“黃手環”,附上姓名、家庭住址、親人聯系方式等信息。但由于許多老人不習慣、不愿意佩戴,“黃手環”嘗試未能成功。

此后,何金彩又聯合公益組織向老年患者發放100多個帶有定位功能的電子手環,由于手環耗電量大,使用復雜,依然未達到預期效果。
一個偶然機會,何金彩注意到,警方利用物聯網治安管控平臺,在電動車上安裝防盜設備,定位效果極好。“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身上,是否也能裝類似設備?” 2015年溫州兩會期間,何金彩建議為失智老人開放物聯網治安管控平臺,并正式提交提案。2015年底,溫州市公安局將這一建議上報市政府,“安心手環”項目正式列入2016年溫州市十大民生實事。
很快,由溫州市公安局牽頭,民政、衛計、科技等部門協同推進,一只只“安心手環”順利戴到了失智老人手上。使該項目成為全國首個由政府主導的失智老人走失查找工程。
以人為本,智能研發手環

2016年10月9日是重陽節,84歲的林老伯成為溫州市第一批佩戴“安心手環”的老人。領取“安心手環”后的第21天,林老伯偷偷溜出家門,結果走著走著,忘記了回家的路。
家屬報警后,溫州市公安局借助物聯網平臺,迅速鎖定老人位置。一個小時后,林老伯被安全接回家中。在這之后,林老伯又走失三次,每次都靠“安心手環”有驚無險地回家。
小小手環,是如何幫助警方及時找到老人的?原理并不復雜。
“安心手環使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好比是一個感知設備。溫州的物聯網治安管控平臺已覆蓋12個縣市區,只要老人經過平臺覆蓋范圍,手環就會在系統上留下痕跡,警方就能迅速定位老人。”溫州市公安局基層基礎支隊副支隊長胡紹耀說。
解決及時定位難題后,還需考慮如何讓老人愿意長期佩戴。
根據前期20戶家庭的試用情況,公安部門研發了4種不同的“安心手環”:“金屬腕帶手環”不可自行拆卸;“硅膠腕帶手環”可以拆卸,還可顯示時間;“鑰匙扣”和“皮帶扣”樣式手環可在老人身上佩戴,由家屬或監護人根據老人病情及身體狀況選擇使用。
“一段時間下來,我們發現,‘鑰匙扣’和‘皮帶扣’不大受歡迎,大家選擇的都是腕帶手環。”胡紹耀說,尤其是硅膠腕帶手環,因為帶有手表功能,老人們十分愿意接受。
精準發放,功能更加完善

破解技術應用和產品研發難題后,溫州通過多重渠道,免費將“安心手環”精準發放到有走失可能的老人手中。
“我們梳理了近3年來的數千條老人迷路走失警情,對這些老人進行精準發放。”胡紹耀說,110警情反映曾經走失并經家屬或監護人確認的老人,可由派出所動員家屬或監護人領取設備;未曾報案,但家屬、監護人、敬老院反映曾經走失的老人,經確認后也可由鎮街與社區老齡辦負責申報領取。
衛生部門則發動全市22家醫院,經專科醫生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由醫院負責發放、綁定工作。民政部門還在各個居民社區開展宣傳,最大限度發動老年群體參與并領取手環。
今年,溫州還將在全市范圍內再發放1萬個“安心手環”,并將范圍擴大到自閉癥兒童和精神發育遲滯人員。“今年發的這批手環,功能更完善,可以持續使用3年不用充電,即使電池耗盡,到普通手表店里就能更換。”市公安局基層基礎支隊民警單之豪說,溫州公安今年還將對“安心手環”進行升級,并進行實時篩查,若設備持續兩周不產生新信息,民警會主動聯系家屬了解情況。
目前,失智、高齡老人走失查找,在全國范圍內尚無可借鑒的先例。溫州“安心手環”綜合運用信息科技、警務處理、行政干預等手段,精準發放、成效顯著,已經引起省內外多地關注。“今年以來,天津、杭州、嘉興等地都來溫州學習經驗。我們相信,物聯網治安管控平臺能夠發揮更大效能,為百姓解決更多民生實事。”胡紹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