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鐵的移動支付應用 NFC、二維碼應有盡有
眾所周知,公共交通在小額支付領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但現在該領域的支付仍然以現金和交通卡為主,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城市通卡發卡總量已達8.5億張。由于移動設備成為消費者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機支付效率可大大節約時間成本,而交通卡本身存在著充值、丟失、余額查詢等等不足。種種原因,消費者對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需求日趨顯著。
伴隨著移動支付的高速發展,交通自然成為各方爭奪的熱門市場。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銀聯、交通集團、支付機構、通卡公司等角色都紛紛圍繞了該領域展開布局。前天,支付寶聯合杭州公交集團、杭州市民卡公司推出基于二維碼的電子公交卡應用,引起廣泛關注。
其中,廣州地鐵云卡是NFC-HCE技術在軌道交通行業的首個大型項目應用。相較于公交,地鐵的支付業務更為復雜。李立綱向移動支付網表示,相比二維碼NFC仍然是目前最適合地鐵直接過閘的移動支付方式,畢竟NFC技術在公共交通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基礎。它兼容了交通設備終端的工作頻率,引入NFC支付對交通企業來說影響也更小一些。
閘機升級方面,到2016年年底,廣州地鐵全線已實現了NFC手機、云閃付過閘。據了解,目前廣州地鐵每天通過云閘機閃付進站的交易超過5000筆,而且仍在增長。可以預見如果銀聯優惠活動介入,這個數字還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二維碼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暫時只能在一些簡單的線路上試行,比如廣州APM線的一票制。據了解,地鐵閘機最少必須滿足45人/分鐘的通過量,高峰時段1人/秒也是常有的事。當然李立綱也透露了在復雜線路上使用二維碼過閘在探索中,未來也可能實現。
因此二維碼在廣州地鐵移動支付應用中,還是作為一個純粹的支付方式,用在云購票機上。得益于移動支付的滲透速度,云購票機相比傳統購票機更受歡迎。雖然云購票機目前只占廣州地鐵所有購票機的20%,但是卻承擔了40%的單程票業務。李立綱稱,在后續新站建設中,云購票機至少提高至50%的占比。
拋開不生物識別的手段不說,廣州地鐵在移動支付方面的應用目前主要還是二維碼、NFC,這也是當下移動支付炙手可熱的兩種方式。至于銀聯、支付機構、通卡公司或是其他參與方,會以何種模式介入、如何處理競合關系、需要將移動支付在交通領域推進到何種程度等等問題,我們邊走邊看吧。
對了,廣州地鐵大概有80%支付是傳統交通卡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