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SaaS的出路在哪里?
9月21日,由創業黑馬、B2B圈主辦的“企業級服務TOP50黑馬評選”今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舉行,本次評選由神州順利辦聯合主辦,南京軟件谷聯合發榜,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組委會戰略指導。
在評選會中,六度人和(EC)創始人張星亮做了題為《2017年SaaS的出路》的演講。在他看來,中國已經從“中國制造”走到了“中國創造”,企業服務從管理導向變成了員工導向,通過為員工服務,在與客戶的連接過程中,外部會有數據反向驅動內部做很多事情,反過來提升企業效率。而在那時,AI和數據驅動的模式將會成為趨勢。
用互聯網思維做企業的六度人和
六度其實是社會學的一個理論(通過中間六個人可以找到任何人),所以我們公司從成立開始就是社交化的,后來也做了SCRM(社交化客戶關系管理)這個產品在2013年正式發布之后,就有一個不錯的表現,從2013年的從零開始,我們基本上做到了每年銷售額增長一倍。
很多人說,六度人和是一個有資源的公司,騰訊、用友投了我們;也有人講六度是一個以產品見長的公司,因為我們的底子是來自騰訊。其實我們能夠有點小成績,是因為我們做產品的思維不太一樣。整個SaaS行業都是以軟件思維在做,而我們在用互聯網思維做。
中國做SaaS的幾個坑
講到SaaS,大家都會去看Salesforce,所以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把Salesforce也徹底研究了一番,把每個階段都做了分解。我們總結,Salesforce其實也經歷了4個關鍵發展階段,這4個階段都抓住了,很快就發展起來。
第一個階段,因為它有一個好用的工具,這個工具快速掃遍了很多客戶,而且產生了黏性。
第二個階段,它做了PaaS,因為它有很多用戶。做PaaS其實不是技術導向,而是用戶導向。你前端有用戶,后端的S就活的不錯,這樣粘性就會起來。但這事卻不會因為你有一個牛逼的技術,后端的S就跟上。所以它是有用戶、有技術,做了PaaS,但最關鍵的是,大家發現在2010年的拐點,其實是Social的部分(社交化時代)來臨,它快速發布了幾個跟社交相關的產品,拉升了一個新高度。
大家都知道,最近AI、大數據很火,企業服務又談起了AI。但在中國,每一個階段都非常艱難。首先一個,要做快捷的工具,我們在用免費和生活服務的方式去做地推,做鋪量的時候發現,這個事情不太可行,鋪下去之后不太活躍,不太活躍就沒有價值,這是第一個坑。
第二個坑,如果是企業想提高黏性的話,我們要滿足它的需求,這時候又進入了軟件的老套路。行業內有很多非常成功的軟件企業,它的定制性服務做得非常好,而且分品種,但這樣的軟件一般做到4-5個億就上不去了,毛利率也上不去,因為在中國定制化的服務一直都是很難掙錢的。
再往下,走到Social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中國有微信和QQ、微博、頭條等社交軟件,但它整個開放性確實沒有Twitter、Facebook好,Twitter和Facebook的開放性其實成就了很多SaaS企業。但在中國這個事情上也挺難。
再往后走就是AI和大數據了,因為這個事情很復雜,所以我每次都說特別佩服沒有工科背景的人講AI。
這一路走過來,看起來每條路都被堵死了。那么中國SaaS的真正機會在哪里呢?我大概講幾個變化和分享,僅供參考。
社交網絡的人格化
微信不是個通信工具,剛剛出來的時候它就是個有聲的短信,但是隨著它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會把社會資本往社交網絡里面積累,這時候社交網絡開始人格化。
什么叫人格化?以前我們談很多生意是要見到人面談,有了信任才會繼續做生意。但現在朋友圈可以展示很多人的信息,通過網絡交往也能夠取得信任。很多事情你在沒見面之前,其實已經了解對方了。這之后,商業機會就出現了。所以在朋友圈里面會出現非常多的商業氣息,包括支付、促銷等。
接著我們會發現,其實企業的另外一塊流程被打開。以前企業的流程是什么?內部的管理流程,老板到員工,員工到老板,OA、審批、ERP都是內部在走的。
但今天社交網絡連接了企業系統之后,我們突然發現,所有的信息化熱點其實是在外部,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它的各種業務流程,通過員工傳到社交網絡,再通過客戶終端把數據回流。比如它有一個合同傳給了客戶,那么客戶確認付款之后,它其實是外部的數據往內部啟動了一個業務流程,這個事情就成為了新市場。
我自己看到中國軟件這些年的發展之后,一部分被SAP等國際廠商吃掉,一部分被金蝶、用友等國內廠商拿下。所以,今天要用云化的產品要在他們手上搶一塊活,其實蠻難的。我認為SaaS在做流程改造上沒有太多的機會,但SaaS在做生意改造上有機會,它不應該是做流程改造,用舊模式取代新模式,而應該是一個能夠產生新價值的東西。
企業組織的變化
接著我們發現,其實企業的組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企業就是從企業到員工的兩層組織,但企業未來的組織至少是3層、4層,它的客戶在聯動上會跟它產生很多互動。
因為它會產生信息,反向推動很多企業流程。這時候員工可能是一個強終端。但是客戶參與組織互動的時候是個弱終端,它也許是個小程序,從小程序能夠回流很多東西回來。
今天我們都知道釘釘做內部辦公,做了非常多宣傳,但為什么我們的工作交流還是用微信呢?因為我們大部分業務動向不是內部驅動,而是外部客戶驅動。
還有一點,管理導向的軟件是不是還存在市場?這也是我很質疑。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已經從“中國制造”走到了“中國創造”。“中國制造”其實是管理導向的,一個管理者帶著一幫人手在干活,人手其實不重要,管理效率很重要,所以以前的管理軟件都是需要犧牲員工效率來完成老板需要的內容。
但今天在中國創造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出來之后,其實員工才是最重要的,軟件不應該是為管理者服務的,而是提升員工的效率,反過來提升企業的效率。
所以,未來的產品,我始終認為它是為員工服務的,它外部會有數據,數據再反向驅動內部,那么這里面的接口其實是銷售、營銷、客服、協同。
在這個界面之內,它會啟動非常多的流程,這里我們就會發現,講到數據驅動業務,它是需要大數據和AI技術。其實很多業務流程真正啟動的時候不是靠人,而是靠數據,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數據啟動的東西,我們對產品設計的觀念發生了本質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