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何止馬云,這里有無錫世界物聯網峰會所有精華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物聯網世界
日期:2017-09-11 11:41:16
摘要:在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這么說,物聯網已經帶領人類社會從IT走向DT,從信息壟斷走向數據共享。那么,在會議上,具體他還講了什么?其他演講嘉賓又講了什么?

  9月10日,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舉行,作為本屆物博會的主體環節,2017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在10日上午舉行。在本次峰會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的一番十分具有科技前沿的哲思一夕之間得到了刷屏,讓小編感慨我與馬云爸爸之間的差距可不止300多億美元的身價。其實,本次論壇大咖云集,除了馬云,還有那些精彩內容分享呢?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讓物聯網發展的朝陽噴薄而出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去年10月,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推動了江蘇省物聯網及相關產業的加速發展。以無錫為核心、蘇州和南京為支撐,一體兩翼、多元發展、輻射全省的物聯網產業格局正在形成。無錫物聯網的發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為觀察中國乃至世界物聯網發展的一面鏡子。

  李強表示,目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處在風起云涌的“戰國時代”,一個新的物聯網時代呼之欲出。對于即將到來的物聯網大發展,李強闡述了三點判斷:一,物聯網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千億連接量必定催生新一代的巨無霸企業;二,物聯網發展不論在哪個領域率先“引爆”,都一定會帶有鮮明的地域標識和印記;三,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必定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相伴隨,使跨界融合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李強引用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話說:“但凡有人能想到的事,必會有人將其變為現實。”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過去在許多科幻電影中看到的“未來場景”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的初衷,就是為物聯網的大發展、為“未來場景”的實現搭建一個大平臺,推動物聯網時代早日到來。江蘇發展物聯網有基礎有優勢,也有很大的潛力和希望,江蘇愿意為全球物聯網爆發式發展提供一塊“熟地”。

  工信部副部長羅文:發展物聯網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戰略舉措

  工信部副部長羅文

  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致辭時指出,發展物聯網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戰略舉措;物聯網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驅動經濟創新升級的重要動力;物聯網跨界融合應用深入推進,成為注入傳統產業的創新要素,幫助傳統產業實現全方位變革;物聯網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成為支撐智能經濟的重要載體。

  羅文認為,近年來全球物聯網技術創新空前活躍,物聯網窄帶物聯網芯片、信息傳感器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推出,有力推動物聯網的應用普及,2016年全球具備物聯網700億美元,同比增長21%,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美元,物聯網以基礎軟硬件、互聯網技術聯合,開動智能電子產品的浪潮,智能可穿戴設備等快速發展,成為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王志剛:科技創新促進優化產業結構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王志剛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致辭時指出,科技創新對中國邁向產業中高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都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本次峰會以物聯網為主題既有戰略意義,又有引領相關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從全球來看,物聯網發展正處于產業爆發前的機遇期,規?;M市場的興起,加速了物聯網技術的推廣。但推動互聯網向物聯網發展,在科學、技術及相應的創新領域仍存在很多障礙。

  中國電科集團董事長熊群力:新常態下物聯網有三個新特征

  中國電科集團董事長熊群力

  中國電科集團董事長熊群力表示,物聯網是先進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和綜合應用,其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爆發與深度滲透,使得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發生了更為深刻、多元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開放式前提。實際空間與虛擬空間將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泛在性將促進物聯網規模幾何式增長。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可能達到500億,必將為全球個人和社會真正提供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能的物聯服務及應用。通過物理實體與信息的引證,實際空間將逐步與虛擬空間結合,人類生活空間與發展空間得到極大擴展。沒有開放,全球物聯網經絡就不會通,經絡不通物聯網就不會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態體系。

  二是連接出智慧。人機協同將更加緊密,物聯網的增值效應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作用下,將為相關產業帶來更多元的變化。泛在的連接一方面使得網絡獲得更加多樣化、更海量的數據,同時也使得機器或者是整個網絡信息系統獲得更強的學習和認知能力,這將為社會生產力提高帶來巨大推動。另一方面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將結合得更加緊密,人腦和機器的相互交融逐漸成為可能,個體智能將逐漸形成協同化的群體智能,人類的思想空間和人力空間將得到無限的延伸。但是物體及服務,物聯網的商業模式,物聯網將促進商業模式發生變革?;ヂ摼W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互聯網為我們帶來的各種信息服務,物聯網時代我們將隨時隨地享受智能終端為我們帶來的定制化、精細化的服務,比如說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等,這將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其商業模式也必將從銷售產品向銷售服務轉變。從互聯網時代的共享信息到物聯網時代的共享物體,物體既是共享內容,也是共享平臺,物體即服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服務將成為未來經濟最重要乃至最主要的商業模式。

  三是安全很重要,物聯網安全態勢將更為嚴峻。毫無疑問物聯網時代將面臨比互聯網更為嚴峻的安全挑戰,針對物聯網的攻擊不僅會導致敏感數據的泄露,更會導致資源財產權屬的變更,甚至會威脅使用者的安全,比如說對電力、能源、交通等重要領域物聯設備的惡意攻擊,不僅會對公共安全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將影響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國家安全。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知識產權這些物聯網時代的基礎性安全挑戰,為我們網信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樹立了新的時代命題,當然我們也要辯證看待開放與安全的關系,開放是為了發展,而安全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的基礎保障。我們需要在頂層設計中,成體系的布局物聯網的安全技術,為物聯網大規模的產業化落地提前做好保障,助力全球物聯網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華為常務董事徐文偉:共建全聯接的智能社會

  徐文偉表示,根據華為預測,到2025年智能個人助理將服務90%的智能終端用戶,智能服務機器人將進入12%的家庭。這意味著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的全連接的智能社會撲面而來。各行各業通過加智能引擎,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交通+智能,醫療+智能,制造+智能,而實現這樣的智能社會本質上需要滿足三個特征,也就是說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因此打造一個全連接的智能社會需要集合全社會的所有力量共同努力,華為與超過500家商業合作伙伴,涵蓋車聯網、智慧家庭、公共事業和公共城市等多個領域,未來將會與更多的企業共同努力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人類即將進入真正的數據時代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會議中壓軸出場。長達30分鐘的演講中,馬云指出,人類即將進入真正的數據時代,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結合才能為人類開創未來。物聯網的本質是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所以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么樣,因此,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馬云認為,人類未來發展離不開三個要素,即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其中,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離開數據、離開萬物互聯,機器的運作生產將失去原材料。

  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云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種生產力是云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系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關于制造業方面,馬云認為,未來的制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所以這一切整個的變化,總而言之一點,就是要讓機器變成智能。此外,我們所說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我們要解決的是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系,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么,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此外,馬云表示,未來一定是一個協同共享的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