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誤解的公有云
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云解決方案的種類越來越多,比如: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和多重云,這些方案每個都各自具有自己獨特的管理和服務模式。
人們對于每種云都有不同的認識,比如某某是最便宜的,某某是最安全的。這些認識往往都是技術剛起步時形成的,還會在技術成熟、進化和變得不一樣后持續。
公有云首當其中,這可能是人們聽到的第一種云技術,而且它是“公共的”,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聽到過。但是正如我們常討論的,技術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很長時間,而且“人人都知道”的很快就會變得不再正確。
所以,讓我們來解開一些人們關于公有云的長期誤解。
誤解1:公有云不安全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有關公有云安不安全的爭論一直存在。或許這正是因為其名字,如果它是一個“公有”的云,那么它的安全性會比“私有”云要高嗎?
但事實是,如今通過公共云服務提供的安全級別與任何其他形式的IT一樣嚴格和可配置,并可以設置行業標準訪問控制,如PCI,以及不同級別的訪問。而且還可以根據需要添加多個防火墻。另一方面,專門的數據中心將會提供更的服務,以保護服務器的物理安全,并且具有比私人設施更深入的災難預防和恢復計劃。
事實上,可以說,諸如Microsoft Azure這樣的公共云供應商正在大力推動相關安全標準的創建與發展。剩下的問題往往圍繞于數據主權而不是實際的安全問題,這更多的是關于合規性的討論。
誤解2:公有云可以解決一切
有一些人斷言:公有云可以用于替代任何現有業務和應用程序的計算環境。不過很遺憾,這并不正確,幾乎每一個平臺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應用模式,無論是公有、私有還是電腦裸機。
延遲可能會對幾乎所有的應用產生不良影響。而其他一些應用程序的許可協議已經嚴重過時,因而它們不能夠在云中進行部署與使用。一些公司(特別是開發團隊)非常希望能夠實時密切地管理自己的基礎設施,因此私有云或本地部署模式更為合適。很遺憾,但事實就是從來就沒有“萬能鑰匙”,沒有“可以解決一切的方案”。
誤解3:遷移到公有云中是困難的
曾經,將主要應用程序轉移到云端是一個困難和耗時的過程,應用程序基本上需要進行重新構建才能在云平臺上正常運行。
不過這已經是過去了。云廠商們顯然不希望這會阻礙他們獲得新業務,所以他們不斷地努力以便讓遷移與轉型變得更加便捷。而且現在用戶還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的幫助,比如通過Zerto等的復制技術,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數據中心中的x虛擬環機境遷移到公有云服務器VMcloud上。
現在,與其他平臺相比,移動到公有云上的過程并不是十分困難。而很多情況中,云服務商不斷改進的API和自動化工具讓這一過程變得更為容易。
雖然用戶仍舊需要完成一些工作,比如應用映射和構建架構,但一旦完成這些,用戶就可以很輕松的將應用程序遷移到云端。對于大多數不具備相關經驗的公司來說,使用托管服務商以提供協助是明智的。對于這些公司來說,他們之前從未完成過大型的應用遷移項目,但是托管商幾乎每天都在做這樣的服務,因此他們知道應該避免的問題。
誤解4: 公有云只應該應用于非關鍵的程序
一些批評者仍然認為云不應該用于最重要的應用程序。但是近些年來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說法。
對于大多數的公司來說,電子郵件系統幾乎是其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如果這一系統出了問題,公司幾乎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編者注:此處可以看出中外區別,國外的電子郵件是核心系統,而國內重視程度可能不會這么高)。而Microsoft的Office 365取得的成功說明,更多的公司愿意將其核心的電子郵件系統遷移到云端,據Microsoft今年公布的資料所示,其擁有8700萬的商業電子郵件產品用戶,同比增長37%。
愈發多的公司正在創建他們的云計架構,無論是通信還是CRM。通常,獲取數據的過程確實會降低公司的生產力,因為公司不得不投入人力與財力,而云則提供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既可以獲取數據又會降低公司的生產力。很多公司依然將其核心系統放在本地的硬件上,但是當硬件的生命到達盡頭時,云架構模式就會取而代之。
誤解5: 公有云很便宜
當然,公有云確實顯得比其他代替品便宜。通常,公有云服務商提供的價格也更容易讓用戶接受。
但是用戶是否認識到最終成本的多少取決于具體基礎指標的管理程度。通常用戶會在其業務高峰時特定出一些基礎指標,比如圣誕節之前的交易數量等。
用戶當然會需求服務商能夠提供這樣的能力,但實際情況是,在90%的時間里他們不需要這個級別的服務。而云設施的靈活性是機會所在,在非高峰時段中盡量減少后臺服務器的工作量以達到成本的節約。還有一個供應商可以提供其價值的地方,他們可以幫助用戶預測系統需求的峰值和峰谷以便進行相應的規劃,并且只為用戶提供其所需的資源,從而避免浪費。所以,公有云便宜與否,還是取決于具體的實施過程。
總結
其實在云中,還有更多的觀點等待被市場驗證。比如,“公有云中的一切都可以自動化”,或者“我們應該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讓一切都上云)”。但是,這或許能說明公有云已經不再是人們所認為的那個平臺,同時這或許會讓用戶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自身的需求。因為無論選擇完全的公有云、私有云或是混合云,在制定云戰略時,我們必須對于云具有正確的看法與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