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獲日本微信LINE戰略投資,但是手機支付成難題
從今年年初開始,互聯網“共享單車大戰”就開始不滿足于國內的戰場,以摩拜、ofo為首的企業紛紛殺向海外。
12月20日,摩拜在日本搞事情。據多家媒體報道,摩拜獲得了日本“微信”,擁有7100萬活躍用戶的社交巨頭LINE公司的戰略投資,LINE將在摩拜日本公司中占有不多于20%的股份。
為什么LINE會投資摩拜,目前無論是摩拜還是ofo,海外的表現都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
有可能的解釋是,LINE需要擴大自己流量端口,推廣如同“微信支付”一樣LINE Pay,至于摩拜,也許可以依靠LINE來幫助解決客戶手機支付不便的問題,但是,以目前日本糟糕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只能說,前路漫漫。
對于摩拜,想要向投資人講好這個“出海”的故事不容易。

LINE的CEO出澤剛(左)和摩拜胡瑋煒(右) 視覺中國
摩拜海外擴張并不多,LINE為啥投資?
說實話,LINE的投資看中的恐怕不是摩拜的盈利能力。因為相比起國內動則百萬的投放量,摩拜和ofo在海外的投資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摩拜在英國曼徹斯特的首批投放只有1000輛,還出現了“10天被毀17起”的事件。在德國柏林,摩拜的投放量更是可憐的700輛。ofo也沒好到那里去,在西雅圖為1000輛,在倫敦這個世界級大都市,ofo的首批投放只有區區200輛。
在投放量上不去的基礎上,談論盈利毫無疑問是“鏡花水月”。尤其是在日本,摩拜日本在的首站是目前“冰天雪地”、不適合騎車的北海道札幌。
至于投放量,剛剛就任摩拜日本總經理的木下升(Noboru Kinoshita)在接受財新周刊采訪時稱,摩拜要在2018年要投放3萬輛,進入30個城市。按照媒體之前的報道,摩拜日本的使用費只有半小時3元人民幣,所以如果只靠盈利前景,估計吸引不來LINE這樣的投資人。
日本的“微信支付”不好做,摩拜客戶如何支付?
那么LINE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呢?在新聞中,LINE說出了一個關鍵點,合作達成后,LINE將為摩拜開放入口。在摩拜已經入駐的札幌和福岡,用戶可以通過LINE APP掃描車身二維碼用車,并通過LINE Pay支付車費。
LINE Pay的運行方式和微信類似,據其官網介紹,用戶在通過LINE綁定銀行卡之后,用戶只要輸入簡短的密碼就能夠完成支付,無需通過繁瑣的銀行安全手段。
說白了,LINE用的是和微信一樣的路數,通過引流達成“雙贏”。
但是無論對于摩拜還是LINE,這條路都不好走,日本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實在是太低了。
今年4月,日本著名論壇2CH上出現了一篇文章《中國的非現金社會飛速發展已超乎想象》,認為中國在手機支付和無現金社會上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在這方面日本太落后了。在中國,不僅是便利店和商店使用手機支付,連路邊攤和乞丐都用上了二維碼。

6月份的時候,據海外網報道,日本銀行出臺了報告,手機支付在日本的應用率只有6%,中國則是98.3%。絕大部分日本民眾依然在使用信用卡支付。雖然LINE公司號稱LINE Pay在2014年啟動以來,其注冊人數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已經突破了3000萬人,達到了用戶總數的一半,但是結合日本銀行的報告,其實際的活躍用戶恐怕不容樂觀。

LINE Pay的用戶注冊號稱突破3000萬(圖:LINE官網)
對于摩拜來說,手機APP是毫無疑問的生命線,但是如果無法推廣一個適合并且方便的手機支付,即使增加投放量,日本人也不會去用的。
另外,留日同學總會關西分會秘書長、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楊陽在上個月曾經分析過,日本社會無法推行移動支付的原因。
楊陽表示,日本本土互聯網企業明顯創業創新精神不足,而且因為老齡化的緣故,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不夠,很多人依然在用翻蓋手機。從文化上說,信用卡消費已經深深扎根在日本消費者的心理,日本的從眾心理拒絕接受新事物。最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創立勢必會造成銀行存款流失。敢動銀行的奶酪對于日本“以資本為紐帶”的“財閥型”商業集團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所以,手機支付在日本的現況和未來都不是很樂觀,那么摩拜和LINE的合作前景幾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競爭激烈,日本的共享單車大戰
從目前來看,摩拜在日本面臨的不僅僅是投放量不足、沒法回本的問題。日本可不是什么“單車處女地”。
據36氪先前報道,日本本土的共享單車企業Docomo bike share是日本資格最老的共享單車公司了,從2010年開始就小范圍試驗共享電單車,直到2015年,才終于鋪開了1000輛單車。隨后,Docomo的上級看到有希望,才在當年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那么這家做了7年的老牌企業的投放量是多少呢?21世紀經濟報道稱,截止到今年3月,DOCOMO在東京的總投放只有4200輛,而且CE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只能保持不賺不賠的局面,除非大規模投放。但是如果擴大規模,在日本管理部門的強力介入下,容易讓無樁單車集中于幾個大站。

DOCOMO的電動共享單車(圖:roppongihills)
說白了,無樁單車最大的賣點“無樁”在日本的法律之下變“有樁”了。而且按照虎嗅網的報道,日本的共享單車很多時候需要企業自己來租場地,代價高昂。如果出現的“亂停車”的狀況,一次罰款就是200多元人民幣。
所以,和日本老牌企業相比,摩拜的“2018年3萬輛”目標能夠達到嗎?如果真的投放了那么多,又該怎么和日本政府溝通,進行維運?
同時,日本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軟銀也和ofo聯盟,進入了共享單車領域。比起摩拜,ofo在今年9月的時候進入了日本的東京和大阪,ofo方面沒有公布投放量,但是和摩拜面臨的問題一樣,現在的日本已經進入冬季了,無論是大阪還是東京都不適合單車運營了。
最后,軟銀也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在與ofo合作的同時,軟銀和日本著名的7-11便利店合作,在便利店周邊投放“Hello Cycling”。據澎湃新聞報道,服務提供商只要在自己的自行車上安裝軟銀提供的、具有GPS和通信功能的智能鎖就可以加入“Hello Cycling”系統。注冊這項服務的用戶可以獲得一個賬號,之后便可以輕松找到周圍停放的單車,然后便可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預定和交費。用戶需要將公共自行車歸還到特定的站點,類似國內的有樁單車。而且相比起摩拜“3萬輛”的豪言壯語,軟銀的目標小的多,只計劃在2019年3月底前投放5000輛。

日本7-11便利店外的共享單車,可以清晰的看到停車點(圖:日本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