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深圳無人駕駛公交車是噱頭?我們搜集了一份最全AI技術供應商名單

作者:劉光明
來源:新智元
日期:2017-12-06 15:45:22
摘要:無人駕駛汽車成熟尚需時日,但好消息是已有越來越多測試的車輛。
關鍵詞:汽車無人駕駛

  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于12月2日正式上路?這款讓大眾熱血沸騰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有哪些人工智能公司的參與了研發?我們試著挖了一下供應商List。

  這兩天“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于12月2日正式上路”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科技界的朋友圈。有報道稱,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正式上路,并稱這是中國首次,全球首例在開放的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一時間引發大眾對無人駕駛的美好憧憬,有人驚嘆(無人駕駛的落地)“速度太快了”,有人大喊“公交車司機要失業了”。

  但是,隨后劇情出現反轉,深圳巴士集團發表聲明稱,本次的無人駕駛公交還只停留在測試階段,需要司機在操作上對車輛操作進行一定的干預。所謂自動駕駛只是從功能上能實現減速避讓、緊急停車、繞行障礙物、自動靠站等,并且只對一些專業人士和受邀市民開放。

  盡管被“辟謠”,但無人駕駛技術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也證明大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熱情和渴望絲毫未減。那么,這款讓大眾熱血沸騰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有哪些人工智能公司的參與了研發?我們試著挖了一下供應商List。

  5G網絡技術篇

  華為技術

  據報道,華為在這款智能駕駛公交車主要提供了5G網絡技術+人工智能處理技術。

  作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制造商華為在無人駕駛技術一直在暗度陳倉:在2013年,華為便展出了符合汽車標準的3G、4G通信模塊,2014年更是與東風、長安等在車聯網平臺、車載通信設備等方面展開合作。去年9月,華為與奧迪、寶馬、戴姆勒、諾基亞、高通等宣布結成“5G 汽車聯盟”。

  更有甚者: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將自己造車,并煞有其事的放出了華為概念汽車渲染圖。

  激光雷達篇

  速騰聚創

  這家公司成立于14年8月,是一家做激光雷達的公司,此前其產品主要用于靜態測繪,現在則專注于無人駕駛激光雷達。速騰目前的公司規模在兩百人左右,擁有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

  此前京東的無人配送小車上,使用的就是速騰聚創的RS-LiDAR-16線激光雷達。這次的深圳智能駕駛公交車阿爾法巴采用的就是由速騰聚創為海量科技、深圳市巴士集團定制多線激光雷達RS-alphaba-LiDAR。

  SICK公司

  SICK是全球領先的智能傳感器制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總部位于德國。此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采用就是SICK公司的激光雷達。

  攝像頭篇

  天隼圖像

  天隼圖像在 2012 年 3 月創辦,專注于車載嵌入式圖像處理平臺和機器視覺算法的開發與研究。此前天隼圖像已完成3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并且正在啟動A輪融資。今年 8 月,天隼圖像的無人車已經進入商業化樣車測試階段。

  元橡科技

  據新智元了解到,這輛阿爾法巴的智能駕駛公交車采用的是雙目攝像頭是由元橡科技提供的。元橡科技是位于北京的一家初創公司,智能視覺提供商在智能駕駛方面,致力于提供緊急制動AEB、自適應巡航ACC以及車道保持LKA解決方案。據業內人士透露,其創始團隊來自北京的另一家智能雙目相機的創業公司智眸科技。

  整車篇

  安凱客車

  安凱客車是總部位于合肥的專業生產全系列客車和汽車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去年開始研發無人駕駛車,今年 4 月安凱無人駕駛客車正式進入生產階段。 10月,兩臺無人駕駛客車下線,并送往深圳測試。目前這款無人駕駛客車搭載的屬于第三級的智能駕駛技術,即“有條件的自動化”。

  安凱客車型號的“阿爾法巴”

  東風襄旅

  東風襄旅是東風汽車的子公司,主要是設計、制造、和銷售東風客車、東風校車及各類客車底盤。東風襄旅版“阿爾法巴”是由東風襄旅和北京理工大學聯合研發,具備人工和自動駕駛兩種模式,尺寸比安凱客車版的略大。

  東風襄旅型號的“阿爾法巴”

  系統集成及平臺運營篇

  海梁科技

  深圳市海梁科技有限公司由人工智能、通信工程、新能源汽車及公共交通等領域資深專家組成的創業團隊,致力于為中國公共交通運輸提供電動化、智能化、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這次深圳智能駕駛公交車試運營項目中,海梁科技主要負責平臺運營及系統集成,以采集數據和調試優化系統為主。

  寫在最后

  除了上述的幾家AI公司,中興通訊、南方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也參與到阿爾法巴無人駕駛公交車的研發。而且據說騰訊也參與了其中。作為一個國家科研實力和工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無人駕駛汽車正在的成熟,需要整個生態的搭建和發展,但是不是像專家所預言,無人駕駛汽車真正的成熟、量產,還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讓我們拭目以待。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