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從1.0到2.0,視覺識別智能柜帶來更大想象空間
一個做無人零售,一個是云服務提供商,這兩個角色走到一起是要干什么?最近看到一則零售業的跨界新聞是,騰訊云與每日優鮮便利購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就智能柜硬件解決方案、圖像識別、云服務三個層面深入合作。AI賦能無人零售的用意不言而喻,這是否意味著,這一行業將自此邁向2.0時代?

這個事件引起了我對人工智能在無人零售領域的應用的極大興趣,在我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均有1.0的形態,這個階段多數以快速擴張為前提,并不注重精細化運營和技術的領先。所以1.0階段的無人零售行業軌跡上,除少數零售基因企業,憑借供應鏈能力建立了精細化運營基礎,那些缺乏供應鏈實力的先驅者已成為了先烈。
無人貨架的發展歷程似乎也是如此,在一片“涼涼”聲中,無人貨架的冬天到來了。但是無人零售并不等于無人貨架,無人貨架也僅僅是無人零售在1.0階段的先行兵。從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基于無人貨架發力后形成的“近場消費零售場景”,如何打開建筑物級零售的市場大門,成為無人零售2.0時代的關鍵。
無人零售1.0:精細化運營決定成敗
近期,我寫過一篇《無人貨架的空間戰和時間戰》仔細描述了無人貨架企業——果小美的轉型思路,利用無人貨架的線下用戶獲取能力轉型成為線上的電商平臺,從而繼續獲得發展。這篇文章則從技術角度提出一個升級的思路——以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智能柜為代表,深度分析無人零售2.0的升級路徑。
在這之前,先簡單分析以無人貨架為載體的,1.0的無人零售時代的商業價值和核心問題。
無人貨架最大的商業價值是拓展了新的近場消費零售場景——辦公室,這是由于無人貨架的低成本+可復制+高額融資帶來的結果。
但是隨著頭部玩家果小美和猩便利的轉型,還有許多資金實力不足的無人貨架企業的倒閉,證明競爭壁壘并不算高的無人貨架除了點位之爭外,仍需正視零售行業的核心問題,即精細化運營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方面的挑戰,整體供應鏈成本、損耗嚴重、物流成本等方面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人零售1.0使中國真正開啟了無人零售的市場,但本身居高不下的貨損率、粗放的運營管理、不成體系的供應鏈,也使得無人零售1.0時代很快結束。
如果沒有新技術的助力和協同戰略,無人貨架只能是轉型卻無法真正升級,就如果小美選擇轉型線上希望成為另外一個“拼多多”,猩便利則轉型成為餐廳等2B供貨商。
而在無人零售1.0階段,依托與每日優鮮的協同效應,便利購擁有差異化的品類供應鏈,配合全冷鏈即時物流,為每日優鮮便利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分析匯總畫了一張圖:

從結果上來看,作為辦公室“近場消費”和無人零售的頭部玩家之一——每日優鮮旗下的便利購,從后來者逐漸發展壯大,已算是1.0時代的勝出者。這些條件促成了便利購跟騰訊云的合作,甚至出現引領行業向2.0智能化時代升級的趨勢,通過AI賦能,以技術驅動更多場景的落地跟應用。
畢竟,無人零售作為新零售的一個重要趨勢,技術+場景+數據必須形成驗證閉環。
無人零售2.0: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智能化
每日優鮮便利購在無人零售的1.0時代,就一直在堅持兩個原則:拓展優質點位和精細化運營。
兩個原則結合每日優鮮的優勢:供應鏈密度、物流密度和用戶密度,以及背景互補且強執行力的團隊,不僅在無人零售1.0時代獲得發展,還能夠在無人零售2.0時代開啟“全場景+全品類”的無人零售升級戰略。
在每日優鮮便利購CEO李漾看來,無人零售2.0時代一定是:人工智能的賦能成為無人零售行業發展的核心引擎!這一點我深以為然,后續在我的個人公眾號【莊帥零售電商頻道】也將發布更多關于人工智能與無人零售的深度研究文章。
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智能柜為何用視覺識別技術?
我研究發現主流的智能貨柜多以RFID和重力感應技術為主,從表面上看可以減少部分貨損率,但是從生產成本、人工成本和運營成本高企的情況來看,這一技術的性價比并不高;雖然商用RFID已經發展有10年多時間,但仍不適用金屬、液體等商品,不僅有標簽回收的問題,標簽本身和需要長期投入人力運營的成本均較高。
一方面是貨柜的性價比不高,另一方面則是應用場景有限,在封閉式的空間里這幾項技術能夠更好地應用,在開放式空間(如社區、商業廣場、街邊等)則有諸多限制,無法很好地進行。
目前依托RFID和重力感應技術的代表企業如繽果盒子、京東到家和美國Bodega等。

Bodega智能貨柜只可被擺放在辦公室、健身房、公寓、街角等相對封閉的場景中
與RFID技術相比,依托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視覺識別智能貨柜經過前期的識別模型訓練,能夠有效降低后續運營成本、適應復雜多樣的消費場景和環境,支持多品類商品的識別。
目前市場中出現兩種智能貨柜模式,一種是以深蘭科技小蘭冰柜、哈哈零獸、海爾等智能貨柜生產商;另一種是以碼隆科技、商湯科技、騰訊云等智能貨柜解決方案供應商。
相比于張貼RFID標簽,視覺識別技術已經被業界認為是未來無人零售的主流技術。
為什么這么說呢?
簡單來說,利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平臺處理數據,可以達到人工處理無法達到的細顆粒度與精確程度,企業可以把處理后的信息靈活應用在不同的場景,應用場景不光是在封閉的辦公室、超市賣場等傳統零售場景,還可以跨越到酒吧、餐飲、夫妻老婆店、社區、商業廣場等。
其次,視覺識別技術還可以幫助企業對線下零售經營中的人(顧客)、貨(商品)、場(店鋪)等要素實現全面數字化,并建立之間連接關系,最終實現線下零售從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到優化提升的業務閉環。
此外,隨著用戶的商品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增加,還可以提供更多智能化的貨柜管理策略,進而提升運營效率。
經過研究發現,目前人工智能貨柜在視覺識別方面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動態純視覺解決方案、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AI技術,不需貼RFID, 即可識別標品和非標品,消費者可單手或雙手一次拿取多件商品。同時,對于陳列位置沒有限制,從而降低了運維成本,能容納更多的商品數量。
通過視覺識別技術的深度應用,每日優鮮便利購可更好地采集SKU數據、消費者行為和交易數據,通過實時銷售數據監測,最終再進一步指導供應鏈和選品優化,實現“千柜千面”,并再次提升三大密度。

同時,智能柜對提升用戶體驗也會有幫助。拿每日優鮮便利購正在全力布局的視覺識別智能柜來說,通過騰訊云的深度技術服務支持,結合商品識別算法、免密支付、用戶購買行為匹配等方案,可實現取物關門后自動結算,不再用手動加購物車,還省卻了支付動作,“即拿即走”讓購物更簡單。
無人零售的下一步:AI助力多場景的拓展和應用
無人智能售貨柜的場景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全封閉場景、半封閉場景和全開放場景。場景的不同對機器和技術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全封閉或是半封閉場景里,貨柜的硬件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考慮不同天氣因素對機器的影響),被破壞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使得有更好的條件實現更高的智能化。同樣,全開放的場景則需要考慮更多的影響因素,對于硬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上述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分析,也進一步可以看出除了辦公室場景之外,每日優鮮便利購智能柜還擁有拓展更廣泛場景的能力!
這樣判斷的邏輯在于,今后的無人零售必定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把AI賦能作為基礎,對智能柜研發與落地、補貨和選品等算法提供深入幫助。
除了騰訊云為每日優鮮便利購提供深度技術服務支持,便利購也與海爾商用冷柜戰略合作,借助后者全球領先的冷鏈技術與服務,加快布局國內市場。每日優鮮便利購智能柜與騰訊云和海爾冷柜的合作過程中顯然考慮到了這三種場景的拓展性。

在騰訊云峰會上,賈佳亞教授也來到每日優鮮便利購展臺,對此次合作的智能貨柜產品進行驗收。賈教授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于去年加入騰訊優圖實驗室,他所帶領的團隊,在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技術上一直處于國際領先的地位,并在各類世界級的比賽中屢創佳績。有這樣的大神團隊做后盾,想必便利購在2.0的智能化時代可以少走彎路,跑的更快。
顯然,拓展社區、園區、公共場所等更多場景,也將讓每日優鮮便利購智能柜在無人零售2.0的賽道上越跑越遠,甚至變為這一領域的基礎服務提供商。畢竟,作為智能貨柜的場景落地平臺,與前文提到的兩種智能貨柜模式(智能貨柜生產商和智能貨柜解決方案供應商)都可以達成深度合作。
另外從媒體此前的報道看,每日優鮮便利購于2017年6月上線,已經在全國25個城市鋪設優質點位,經營水果、零食、冷飲、熱飲、餐食等多個品類的商品,并于去年底完成2億美元A+B輪融資。
這樣看來,手握重金的每日優鮮便利購在完成優質點位的搶占之后,在無人零售2.0時代已經搶占了技術驅動的制高點,通過騰訊云+海爾商用冷柜結合后實現了視覺識別智能貨柜的落地應用,零售生意、流量價值、支付價值和數據價值將日益突顯。
放眼未來的無人零售,精細化+智能化一定是雙軌并行的,并都以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