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內自動售貨機市場難成風口
新零售的誕生催生了許多風口,譬如AI人工智能、無人貨架、無人店等等,其中,無人貨架更是成為現象級風口,高爆發、高融資,但同時也是高速滅亡。
也正因純開放式的無人貨架存在諸多弊端,而挑戰顧客素質的自由購物模式尚未找到可行之路,所以在封閉的空間里,實現自由購物的無人店,便成為了繼無人貨架之后的另一個風口,只不過,這一次的資本注入并沒有那么瘋狂,風口的風力也從颶風變成了普通的季風。

然而,與無人貨架、無人店相似的新零售模式里,還有著另一種形態,叫“無人售貨機”,也可成為“自動售貨機”、“智能售貨機”等等。相比于前兩者,“自動售貨機”即擁有無人貨架“小體積、高坪效”的先天優勢,又具備無人店“高體驗、全品類”的自由購物優勢,按理說,“自動售貨機”本應是時代最佳的新零售產物,可偏偏難以形成風口的,也只有它。
為什么一款性價比如此高的零售模式卻得不到市場和資本的青睞呢?其原因有三:
其一,無人售貨機的市場流通較為普遍,資本噱頭難成突破口。
自動售貨機在國際的舞臺存在已久,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及地區更是一種城市化配套設備,對于熱衷新鮮事物的國內市場而言,自動售貨機的“傳統”特質,限制了它的高速發展。而反觀無人貨架,以“低成本、搶流量”的市場噱頭吸引了無數的投資,畢竟,對于投資圈而言,越是不穩定的新鮮模式,越容易搶占市場,也越容易打造成為獨角獸。

其二,自動售貨機生態混雜,渠道出現斷層現象。
以日本為例,存量的自動售貨機大多數還停留在貨幣購物的傳統機型,既沒有廣告觸屏,也沒有指紋、人臉識別,但其整體市場運作良好,是世界上自動售貨機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國家。
反觀國內市場,從移動支付到RFID開門自取,從視覺識別到AI語音互動,近年來不斷冒出了許多前沿高科技的自動售貨機概念,可實際上,這些技術更多是一種吸引投資的手段,而非真正地去解決問題。
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否支持人臉識別并不重要,是否能方便購買到心儀的商品才是最為核心的,而目前國內更多的自動售貨機,則將重心放在了科技體驗上,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投資??墒聦嵣?,對于自動售貨機而言,除了科技體驗之外,還有硬件工控、渠道供應、SaaS管理、物流等等多方面。
然而,國內目前除了甘來科技之外,并沒有其它頂尖的企業真正能實現全渠道的改造。而在甘來科技的“智能售貨機”模式里,其通過AI人工智能進行中央大數據管控,一方面監測內部工控系統、品類管理系統、貨銷系統,另一方面則是打造開放式體驗入口,既能接入移動支付、人臉識別支付,又能搭載AI語音、視覺互動。而在自動售貨機領域中,甘來科技無疑在扮演著全渠道賦能者的角色。

其三,用戶市場消費分層,素質仍成最大難題
其實不難發現,困擾無人貨架、無人店發展的一大原因正是用戶素質問題,即便無人模式逐漸收縮至一線城市的商業地區,仍舊無法避免小偷小摸的行為,而對于本身就不高的常態商品利潤,貨損帶來的損失將會極大地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么無人貨架倒閉,無人店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對于擁有金屬外殼的自動售貨機而言,貨損率較低,但也難逃設備損壞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尤其是室外公共場所,不免遭遇惡意打砸等損壞行為,而人們往往只想盜取其中的商品,卻無奈商品價值遠沒有設備值錢。

至少,以目前國內自動售貨機的運作模式里,基本上以自營+加盟的模式為主,此外還有單純的售賣設備,這一點,較為適合小店經營者用作“冰箱”用途,但其中的共同點,仍是圍繞中心城市進行運作,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的素質得到全民提升之后,我們的生活將會得到更便利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