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車牌就要來了?了解一下!
2017年12月2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首次批準發布了機動車電子標識六項國家推薦性標準,其中包括三項機動車電子標識國家標準和三項電子標識讀寫設備國家標準。該系列標準將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7月1日開始,是否安裝RFID芯片由車主自愿選擇,但從明年開始,新車必須強制安裝。
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我國就已經在探索電子車牌應用,除了部分政策的推出之外,還在一些城市進行試點,2016年,首批符合國標的電子車牌在無錫開展示范應用,首批發放10萬張。首先用于貨運車輛,路面首批100個站點安裝讀卡設備,2至3個小區引入智能停車系統。2017年,京津冀三地緊鑼密鼓開展需求調研、方案制定等試點前期準備工作。
可以說,電子車牌的推廣是國家層面的大趨勢。這也是車聯網所必須的前置要求。
事實上,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電子車牌這種說法了,目前在美國加州的車主,可以購買安裝這種牌照來替代傳統的鋼制牌照。
外媒報道,這款電子牌照的定價為699美元。且每月還需繳納7美元的技術服務費。電子牌照內還設置了追蹤器,有GPS定位,可以追蹤車輛的位置。該電子車牌還可以檢測汽車的各個方面,除了位置信息,還可以監控油耗、制動情況等等。
不過現在這個電子車牌在美國還處于試點階段,并不能完全保證未來會全面推廣。且國內的電子車牌也已經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開展示范應用。電子車牌為交警的工作帶來了方便,像套牌車這樣的違法事件會越來越少,對于道路交通的管制產生正面的影響。
如果從技術層面來解釋,電子車牌就是一個利用電子識別系統跟蹤汽車的全國性項目:將無線射頻識別(RFID)芯片將安裝在汽車擋風玻璃上,專門的道路讀取裝置將掃描無線射頻識別芯片上的信息,由此確定汽車的位置、牌號、型號和顏色。
現在網上到處都在引用的同一份文件——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起草的《汽車電子標識通用技術條件》,其中詳細列舉的就是對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的技術要求。
以肯定一點:這方面的工作正在積極開展,事實上,在中國境內注冊的所有汽車遲早都必須安裝無線射頻識別裝置。事實還在于,在一些地區,無線射頻識別系統已經通過先導測試。例如,從2017年9月起,深圳所有出租車(其中包括通過手機應用接單的網約車)、校車和貨車上面已經安裝了無線射頻識別裝置,違規司機將被處以500元罰款。
整體而言,車用無線射頻技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汽車已經安裝了無線射頻識別系統,以便車輛在通過收費站時無需停車即可付費。車輛經過掃描標識的大門,之后司機收到收費公路過路費的賬單。港口貨車也使用類似系統,以便追蹤發貨時間和到貨時間。
電子車牌通俗講就像是車輛的“二代身份證”,存儲著與車輛相關的信息,包括該車的車牌號碼、使用性質、車輛類型等信息。RFID技術使得電子車牌相對于傳統牌照、ETC、衛星導航等具備高準確率(近100%)、安全(唯一編碼)、高效性(100km/h高速、40m遠程)、存儲大、性價比高等優點。
1、車聯網的重要環節
在手機已經成為人類無法離開的終端之后,手機相關的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巨頭們又將目光對準了同樣重要的終端——汽車。傳統汽車已經相當成熟,因此隨著5G網絡的發展,車聯網成為了各路資金的爭奪之地。阿里早早和上汽展開合作,雙方不僅共同催生了汽車互聯網公司斑馬網絡,還聯手推出了上汽仿真計算云SSCC,利用阿里強大的數據平臺,對汽車進行超級全面的分析;騰訊也不甘落后,與長安在組建車聯網合資公司,主要將在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三個方面發力,著重打造車聯網的整體方案。
2、助力智慧交通
當電子車牌完全普及之后,整個交通系統就會形成一張網,助力交管部門進行監控、統籌、分配、調度方面的工作,采集基礎數據和信息,系統可以向司機、交管部門實時提供交通擁堵、事故等路況信息,這對于改善交通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交管部門也能夠以此掌握和確認所有汽車的流量分布和走向,從而進行管控。今后,如果交管部門掌握的路況信息能夠與導航軟件共享,就能幫助司機優化出行路線,避開擁堵路段。雖然聽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電子車牌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未來也許很美好,但還未實現之前一切都只是愿景。電子車牌一事,我更關心的是如何落實到每個車主身上,到底是給車主增負還是減負,希望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個明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