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IDC公有云報告解讀:IT系云廠商難逆襲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用戶小哥1917965629
日期:2018-07-27 09:53:58
摘要:知名咨詢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在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上,阿里云繼續保持領軍位置,份額達45.5%;騰訊云第二,份額突破10%;中國電信排名第三,同比增長約51%;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實現同比增長82%;亞馬遜AWS增長迅速,首次進入IaaS市場前五。
關鍵詞:IDCIT公有云

   知名咨詢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在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上,阿里云繼續保持領軍位置,份額達45.5%;騰訊云第二,份額突破10%;中國電信排名第三,同比增長約51%;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實現同比增長82%;亞馬遜AWS增長迅速,首次進入IaaS市場前五。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份暗藏國內云計算市場關鍵信息的報告。就像黑暗洞穴中的火把照亮了來路和去路,這份報告其實向其讀者展示了隱藏在這些數字后面的中國云行業的現實和走向,幫助人們以更加清醒且理智的姿態看待這些廠商,應對行業的沖擊與變化。

IDC公有云報告解讀:IT系云廠商難逆襲

  2017年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前五大廠商份額(來源:IDC)

  兇猛的互聯網系云服務商

  筆者認為,IDC報告中暗藏的第一條關鍵信息是,IT系云服務商受到互聯網系云服務商的持續壓制。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先看一下IDC報告中的排名。排名前五的云服務商中,除了運營商系的中國電信,其它的都是互聯網系云服務商。而攻勢很猛的華為云,還有號稱“中國公有云市場前三”的浪潮云等IT系云服務商,他們的位置卻在“Others”里面。每個人都想賺錢,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選擇,沒有方向 教你如何借助互聯網改變自己以及家族命運月入10萬,歡迎交流!搜索用戶q與IT系云服務商相比,互聯網系云服務商顯得更加兇猛。他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第一,云計算本身脫胎于互聯網,互聯網系云計算大廠在研發、資金和人才儲備上實力雄厚,能夠提供多種形態的云服務,對于云平臺的建設、部署、運維、服務的能力更貼近客戶的需求。反觀以華為、浪潮為代表的IT系云服務商,他們天然缺乏互聯網基因,云平臺的建設思路與互聯網公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更多還是延續傳統的IT架構部署思路,面對行業云的量身訂制、多種業務需求的應對、后期的服務能力等,就心有余力不足了。

  第二,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與華為等IT系大廠相比,互聯網系云服務商的AI能力是決勝的關鍵因素。人工智能作為新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備受各方重視。對各個巨頭來講,在產業革命的巨浪中屹立不倒的唯一方式,就是必須構建出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面對早已變成熱門話題的傳統企業轉型,光靠云服務商的售賣和運維,是很難幫助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云+人工智能”才是推動產業變革的動力。

  按照人工智能技術的劃分,云計算、TensorFlow等構成了基礎層,在此之上是通用技術層,包括語音識別、語義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這兩層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也是巨頭的必爭之地。而占領基礎層和通用技術層這兩個高地的有三個因素,分別是算法、數據、計算能力,這些因素正是擁有流量和龐大用戶的互聯網系云服務商經過多年實踐積累起來的競爭力所在。所以我們看到,目前互聯網巨頭在基礎層和通用技術層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ヂ摼W系云服務商布局傳統行業的消息頻頻出現,可謂是不斷攻城略地。對于進軍傳統行業,阿里云、騰訊云和金山云等也都有清晰的思路。

  我們再來看華為、浪潮等IT系云廠商。他們作為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后來者,由于硬件思維使然和流量、數據的缺乏,AI戰略顯得模糊不清,除了人工智能基礎層的布局以外,在通用技術層的積累十分薄弱,不具備目前的云服務商所必需的核心能力。眼下,國內的云計算已進化到行業云開始替代通用云階段,云和AI服務的應用范疇開始向政務、金融、制造、能源、教育等傳統行業進發,這些給了互聯網系云服務商更廣闊的生成空間。

  華為云們在公有云市場逆襲的機會有多大?

  作為人們眼中IT系云服務商的代表、國內公有云市場上的高調玩家,華為云無疑有著不可小視的能力。對于這個曾喊出“三年超過阿里云”的云服務商,如果按照這句口號作為標準來衡量的話,以華為云為代表的IT系云廠商,有沒有可能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上成功逆襲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IDC報告中暗藏的第二條關鍵信息。

  從行業現狀來看,目前想要成功逆襲的話,需要具備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儲備和用戶規模這幾大優勢,缺一不可,同時還需要具備構建產業生態的能力。筆者在本文上一節,已經就華為等IT系云服務商的能力,與互聯網系云服務商進行了對比。目前像國外的AWS,國內的阿里云等互聯網系云服務商,已經構建了很成熟的云生態,資源互通十分方便,也有了制定標準的能力,得到了業界眾多合作伙伴的認可。但是對于公有云市場的后來者華為云來說,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深度參與到云服務這個生態中,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

  另外,筆者覺得,對于除阿里云、騰訊云以外的公有云服務商來說,增強實力的必要方式之一就是強強聯合。例如最近金山云和小米推出“1KM邊緣計算”解決方案,打造“云+億級終端”邊緣計算模式的合作就是例子。兩家公司同屬“雷系”企業,是“上下鋪兄弟的關系”,合作由來已久。小米借助金山云加速定位轉型,促進小米整體收入結構的轉變,推動IoT戰略的落地。金山云利用自身在云服務、大數據、AI方面的優勢,借助于小米的智能手機、路由器等智能終端,把握小米業務轉型中的機遇,推動自身云計算業務的成長。

  筆者舉金山云和小米的例子是想說,華為云要想短時間內彌補落差,也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伙伴,特別是具備互聯網基因的伙伴聯手,但是目前來看,這個伙伴目前并不存在。華為是電信業服務商出身,他們更多是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可是這對華為云的幫助不大?,F在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在于政企渠道,但是缺乏技術潛力,也沒有互聯網基因,獨立運作云計算業務并非他們的強項,與合作伙伴聯手,是電信運營商的常規動作。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華為云與電信運營商在政企領域,還有著嚴重的爭搶客戶的情況。這種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合關系,頂多有一種互補作用,強強聯合根本無從談起。基于上述這些原因,筆者認為,華為云們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上成功逆襲的機會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樂觀。

  多年前,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說:未來的商業生態系統中,會有鯨魚、布谷鳥和益生菌并存的局面。如今,至少在公有云市場上,已經驗證了這句話的判斷失誤,除了鯨魚,不會有布谷鳥,更不會有益生菌。公有云市場的競爭是快速而殘酷的,這是一個馬太效應愈發凸顯的地帶。如果沒有超越對手的能力,包括華為云在內的廠商,同樣會被來自互聯網這片“海洋”的巨鯨吞噬。

  隨著行業的不斷進化,以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為代表的互聯網系云服務商的地位將愈加牢固,不可撼動。與此同時,就像學者詹姆斯·弗·穆爾(James F. Moore)在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中所說的那樣,“傳統意義上的競爭也在消失”,互聯網系云服務商之間全新的競爭關系將由此建立起來:企業需要在新環境中與其他企業共同發展,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共同建立對未來的共識,組織同盟,以及處理復雜的關系。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