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成就智慧供應鏈金融
物聯網是互聯技術進一步延伸的產物,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本文從當前物聯網的本質與發展現狀入手,簡單探討了其對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影響,并介紹了平安銀行對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希望能有助于供應鏈金融市場研究的進一步地發展與深入
一、物聯網的本質:信息收集與處理
物聯網是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線供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信息的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
物聯網概念自1999年被首次提出,約在2008年前后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研究。目前隨著傳感器及帶寬成本的大幅下滑,以及云計算技術發展和通信標準的落地,物聯網已從最初的導入期發展至現在的成長期初期,國外第三方咨詢機構普遍預期2016-2020年將保持25%-30%的復合增速. 根據Gartner和世界銀行的數據和預測,2017年全球接入互聯網的設備數量首超人類。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物聯網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通過對于海量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對應用場景的過程和結果的起到優化作用,其技術架構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負責賦予物體接觸并獲取世界信息的能力,即相當于人類五官和皮膚,涉及到身份標識、狀態記錄、圖像記錄和位置確定,具體包括:條形碼、二維碼、電子標簽(RFID)、傳感器、攝像頭、GPS、藍牙等。
網絡層負責信息傳輸,通過通訊網絡把感知層信息進行前期處理后高效、準確的傳輸到應用層,具體包括芯片制造、無線模組、網絡優化、網絡運營、智能采集等。
應用層負責通過對信息的處理,改進下游垂直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是對生產力提升的最直接環節,下游行業不同的需求也注定了應用層各類產品的百花齊放:物聯網平臺提供、智能設備制造供應、操作處理軟件、終端應用運營等。
二、物流網技術+供應鏈金融
“物流網技術+供應鏈金融”模式主要是通過GPS、生物識別等手段,對目標進行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等系統化、智能化管理,然后進行數據匯總并分析,使客戶、監管方和銀行等各方參與者均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全面感知和監督動產存續的狀態和發生的變化,進行風險監控和市場預測,這種無遺漏環節的監管,將會極大地降低金融企業項目投資風險。
數據來源:銀通智庫
在這種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供應鏈金融將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供應鏈金融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原有的金融供應鏈的服務客戶,是以核心客戶為中心,進一步地向其企業發展的上下游延伸,雖然較過往的發展模式來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面對巨量的市場空間,這種發展思路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撐下,企業之間的聯系是呈現網絡化交叉式的發展的,這種網絡的企業布局,將會為金融服務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另外,由于物聯網本身的交叉與開放性,在企業產品研發及生產過程的諸多領域都會通過物聯網來實現高效的資源調配與信息的共享。
其次,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種類也更加多樣。這種供應鏈金融所提供的服務,已經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客戶,而是從整個物聯網體系的全局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因為,市場在不斷地變化與發展,只有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才會避免應為分析的不科學而導致錯誤決策的制定,最終影響金融服務業自身與其服務客戶的切身利益。這種全盤的考慮與服務種類的調整需要的是整個體系的通力合作。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是在未來的金融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三、同業物流網+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平安銀行
2013年,平安銀行成立專題項目小組,開始全力研究物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的結合點。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在走訪多地物流倉儲企業和征詢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動產融資管理和電子倉單質押的平安銀行物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路徑。
·解決動產融資重復抵押問題
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引入感知罩等物聯網傳感設備和智能監管系統,改造后的押品監管倉庫可以實現對動產存貨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等系統化、智能化管理,使客戶、監管方和銀行等各方參與者均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全面感知和監督動產存續的狀態和發生的變化。例如,改造后的倉庫在貨物卸載過程中,可聽過重力傳感器實時采集入庫貨物的重量,定位設備則實時監測和采集入庫貨物所存放的倉庫位置信息,系統可通過自動比對前端設備采集的貨物重量數據與錄入的重量數據判斷是否裝卸完畢。
在入庫貨物裝卸完畢后,掃描設備對其進行3D輪廓掃描,倉單管理平臺根據倉庫位置、庫位、貨物信息綁定生成倉單,并對倉單鎖定,激活報警服務。只要倉單處于鎖定狀態,任何未經允許的操作都會自動生成警報,在后臺直接提示庫管員和銀行。這意味著入庫動產將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不動產”的相關屬性,大大降低融資風險。
基于物聯網技術和動產統一登記平臺有效支持的新型倉單具備唯一性和排他性特點,同時擁有標準化程度高、流通性強等諸多優勢。
物聯網技術使得倉單項下的實物被特定化,且倉單與實物之間可建立一種動態的、實時的對應關系。倉單甚至還可以綁定實物的三維空間坐標,從而有效解決現行倉單中存在的虛開倉單或重復開單等問題。此外,通過推動倉儲企業按照國家標準生成國標倉單,倡導倉單格式和記載要素標準化,并推動倉單編號的生成規則規范化,倉單將成為特定實物的唯一身份證。在此基礎上,再推動倉單在權威機構進行登記注冊或認證,將顯著提升倉單的信用度,實現倉單高效流通。
目前,平安銀行已經在上海、廣東、天津、沈陽、日照等地布局建設物聯網感知倉庫,累計與上海鋼聯、日照鋼鐵、廈門象嶼集團等近百家重點港口、大型倉儲企業、大型鋼鐵生產企業、區域重點物流園區等近200家合作伙伴簽署了60余份供應鏈金融合作協議,覆蓋資產達數十億。
· 物聯網技術助力金融生態建設
隨著物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的智慧產業金融規劃和布局,平安銀行逐步從單一走向多元,最終實現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金融生態圈。
數據來源:平安銀行“橙e網”
在應用場景上,平安銀行已覆蓋至鋼鐵、能源、礦產、農業、液態化工、建材等眾多行業。平安銀行在2016年宣布完成了物聯網倉庫的全國性布局,與上百家大型倉庫和物流園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覆蓋國內大宗商品主要樞紐。
在平臺建設上,2014年上線的平安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橙e網”已與數百家核心企業、物流、第三方信息平臺完成對接,借助物聯網技術,為中小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