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 RFID,是無人零售的未來嗎?

無人便利店解決方案是基于 RFID(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技術,每件商品上面均貼有 RFID 標簽,用于結賬收款,此外還配備了監控系統、遠程客的人工智能服務。無人便利店未來還將搭載人臉識別技術、動作識別防盜系統、動態貨架、自動結算系統和智能商品識別等技術,將無人零售更推一層。
一、無人便利店集體爆發
繼 VR 購物之后,中國實體零售業近期又迎來了一只 " 風口上的豬 "。
在亞馬遜 Amazon Go 無人線下超市推出半年以后,國內的無人便利店終于迎來了集體爆發期。
7 月 7 日,阿里巴巴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推出阿里無人超市 " 淘咖啡 ",轟動一時。在淘寶造物節現場," 淘咖啡 " 線下實體樣板店占地約為 200 平方米,集商品購物、餐飲于一身,可容納用戶 50 人以上。消費者首次進店需要打開 " 手機淘寶 ",掃碼獲得電子入店碼,同時簽署數據使用、隱私保護聲明、支付寶代扣協議等條款,再通過閘機,開始購物,此后不再需要使用手機。離店前,用戶必須經過一道 " 結算門 ":這是由兩道門組成,當第一道門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它會自動開啟;幾秒后,第二道門將開啟,然后系統自動完成扣,并提醒用戶 -" 支付寶共計扣款 ×× 元 "。對于那些不誠信的消費者,如刻意掩藏商品或撕毀電子識別碼,則被視為不良記錄,并納入征信系統。
與去年主打的 VR 購物一脈相承," 淘咖啡 " 同樣承載了阿里巴巴對于未來科技的預判,并與新零售進行了結合。
無獨有偶。7 月 3 日,繽果盒子宣布完成超過 1 億元的 A 輪融資,并計劃在一年內鋪設 5000 個無人便利店網點。據悉,繽果盒子無人值守便利店一直是大門緊鎖的狀態,消費者要入店購物得先注冊登錄 APP 后掃碼進場,店內的所有擺設跟普通的便利店無差,且均為實物,每一款產品都有一個專屬標簽,結賬時將商品放在商品識別區設備上便可算出總價,再用移動支付便可出店。值得注意的是,繽果盒子店門口還設置了防盜系統,若攜帶未結賬的商品出店則會觸發報警,公司就可通過人臉識別來進行追蹤。
與此同時,另一家無人便利店 F5 未來商店近期也宣布獲得創新工場 3000 萬元融資,這是一家依托自主研發的機械臂和后臺管理系統來構建無人化場景的企業。F5 無人商店不足 20 平方米,小商店里銷售的商品種類跟普通的便利店無差。然而,該便利店沒有一件實體商品,展示出來的全是商品圖片;沒有一臺收銀機,取而代之的是四臺機器設備,分別是:一臺快消品售貨機,主要售賣瓶裝、罐裝飲料、餅干零食以及日用小商品等標準化的產品;一臺現制鮮食商品出貨機,消費者選擇購買的魚蛋、牛肉丸、車仔面等都在這臺機器前等待制作出貨;一臺沖飲售貨機,售賣咖啡、奶茶等熱飲;以及一套自動餐桌清理設備。
耐人尋味的是,一直在批評電商的快消品龍頭老大娃哈哈終于 " 逆轉 ",也來到無人零售領域上 " 插一腳 "。
6 月 25 日,娃哈哈與深蘭科技簽訂 3 年 10 萬臺、10 年百萬臺 TakeGo 無人店的新聞令零售圈內沸騰了起來。而伊利也計劃在 2000 多個社區內推廣和深蘭科技合作推出的無人便利微店。
資本青睞、巨頭進軍,一時間讓無人零售的概念被推到風頭浪尖之上。
二、無人便利店的類型與主要技術模式
從目前無人便利店的參與方類型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以歐尚、大潤發為首的傳統零售,一類是以阿里、繽果盒子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還有一類則是家居品牌居然之家、快消公司娃哈哈為代表的跨界運營企業。它們共同點基本上采用 RFID 技術,每件商品上面均貼有 RFID 標簽,用于結賬收款,此外還配備了監控系統、遠程客服。
總結而言,當前基于 RFID 技術的無人零售店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按使用流程來分主要分成:1、預識別 ( 身份 ) 模式;2、免識別 ( 身份 ) 模式;3、全開放模式。
1、預識別 ( 身份 ) 模式是指用戶在打開智能商品柜或無人店大門時需先進行身份識別后方可進行商品購物的。如歐尚引入的無人店,首先需掃描二維碼 ( 身份認證 ) 后方可進入,即屬于一種典型的預識別 ( 身份 ) 應用,如不能完成識別,則消費者無法進行購物動作 ! ( 商品均配有 RFID 標簽,并形成相應電子賬單 )
2、識別 ( 身份 ) 模式是指用戶無需進行身份識別即可進行商品購物。一般此類無人店都會設有門禁系統,消費者通過物理開關可以直接進入店內,在消費者進入后,門禁自動鎖死,消費者在購物完成且支付成功后,門禁方可重新開啟。 ( 商品均配有 RFID 標簽,并形成相應電子賬單 )
3、全開放模式是指用戶可自由出入店內,并可自由選擇商品,商品帶有 RFID 及二維碼支付標簽,消費者在選擇商品并掃碼完成支付后即可出店。但如未完成支付而出店時,門禁系統會自動檢測并報警。全開放模式的優點在于,可以解決多點購物結算問題,同時門店改造相對可控。該模式如加以配備少量服務人員并結合前兩種模式的應用設備組合的話,則特別適合便利店、超市形成有人、無人結合應用的新模式。
在技術驅動的年代,資本、企業爭相選擇進入過往毫不起眼的便利店,并將之改造成科技型的無人零售,意味著其將是創業風口、行業風向標,前景巨大。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7 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 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 13%,市場規模超過了 1300 億元。當前國內至少有 560 萬家雜貨鋪、便利店,這 560 萬雜貨鋪一年的銷售額差不多 10 萬億,無疑是個巨大而雜亂又需規范的市場。若未來無人零售就只占雜貨鋪、便利店的 10% 就好,也有 1 萬億元,其市場規模也是相當可觀的。
三、看上去很美,現階段問題很多
落地上海的繽果盒子曾對媒體表示,成本相比普通便利店要少 80% 以上。按其說法,一個 15 平方米的盒子,可售賣的產品數量和 40 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但前者的造價(10 萬)約為后者的四分之一。
北京物網科技公司負責人談到,其研發的全封閉式 24 愛購無人便利店機器,最多可放置 400 到 500SKU(庫存量單位),七八千件庫存,相當于三四十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的存量,也是大大降低了成本。
無人零售的數字看上去很美,但現實的情況往往不能簡單以節省部分人工費或房租來核算。安全性帶來的成本,是市場對半開放 / 全開放式無人便利店的首要擔憂。現階段運行中的無人便利店主要采用 RFID 標簽技術和二維碼識別。
據商務部官網此前消息,2015 年,北京全時便利店和杭州華潤萬家 Vango 便利店曾各選擇一家門店試運營無人便利店,當天總共賣出了 1.67 萬元的商品,收到顧客的自助付款大約是 1.37 萬元,相差 3000 元。據調查,有些無人便利店在出門時只要撕掉商品上的 RFID 標簽就可以逃避結算;在北京一家試運行的智能便利店內,甚至無需遮擋或撕毀標簽便可直接出門。目前的視頻監控、聯網報警等技術也不能及時發現并制止這些行為。
無人便利店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客戶拿貨后自助結賬,從而替代收銀員的工作。但營銷、補貨、整理貨架、清潔等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操作,也就是說,無人商店并不是完全取代人工,只是部分降低了人力成本。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在部分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無人商店還增加了其他成本:1、開店投入成本,包括后臺支持技術研發和部署成本、為技術升級而購置的硬件設備和特別裝修;2、實現無人銷售的成本,包括 RFID 芯片硬件成本和貼在商品上的人力成本。
綜上,無人便利店具有低成本的說法,很可能過于樂觀和簡單,甚至有些自說自話。
四、C 端用戶體驗和 B 端商家成本的差異
就 C 端體驗來說,國內不少無人便利店目前的問題是購物步驟比有人店還多。比如用戶需要下載 APP、掃碼才能進店,取好商品后,還需要自己去結賬臺結賬,使用 APP 或掃碼結賬。以用戶到星巴克購買咖啡為例,只需 " 下單,付錢,取咖啡 " 三步即可完成,而在某些無人咖啡店反而需要更多步驟,實際上是給用戶增加了諸多麻煩。
對于 B 端來說,后臺要為每間商品貼 RFID 標簽,還可能需要有人 24 小時盯著視頻監視是否有人偷盜,如果需要用戶掃碼支付,意味著商家需要做推廣,吸引用戶安裝其 APP,獲客成本和維持粘度成本都是 B 端長期的問題。這樣算下來,這種無人便利店并不能節省成本,很可能還會增加成本。
" 類似互聯網掃碼開門,RFID 射頻標簽,掃碼結算等方案或混合方案都不是智能零售 ",深蘭科技 CEO 陳海波認為:" 未來是人工智能時代,零售升級人工智能應該擔當重任,真正的智能零售首先要做讓用戶購物步驟更節簡,無人店要比有人店購物步驟更少,客戶方便才愿意去,否則都是徒勞。"
他還表示:" 要真正走向新零售,絕不是依靠現在的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掃碼方案,或者‘線上、線下融合 + 物流’的方案,最終是要真正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零售的無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
五、對無人超市的幾點建議
目前,在無人超市中消費者結算時需要用計算器自己計算消費金額,然后再用支付寶或現金支付。現金箱需要自己投錢和自主找零,而當顧客掃描二維碼支付時,跳出的頁面沒有付款金額,需要自行輸入。無人超市要落地和推廣還需要配備自助掃碼和結算機器,消費者把購買的商品放在機器上掃碼之后即可出總額和小票,然后用支付寶或現金結算,不需要自己用計算器計算金額,在實際操作中更簡單方便,更便于普及。或是在每個商品的貨架上配備電子價簽,消費者通過商家的手機 APP 或微信商場即可掃碼購買并在線支付,更簡便易行。
此外,通過和超市的 CRM 系統打通,實行會員實名制和個人信譽登記、記錄制度。通過現場攝像監控、個人信用卡和支付寶賬號可以追蹤消費記錄,每日盤點之后即可發現某個人少付錢,并記錄到他的信用記錄中,對其貸款買房等信用行為進行限制,限制其在就業、福利等各種機會中的機會,使全社會都對信譽低下的人有一個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監督。這樣無人超市才有推廣的保障。
目前,無人便利店總體而言尚處于試驗階段,有很多想象的空間,但要謹防出現 " 虛火 ",便利店終歸是零售生意,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在現階段技術發展尚不完善的情形下," 人工服務 + 自助服務 " 或是比較務實的做法之一。
商業邏輯不能背離人性,否則可能就是一場炒作價值大于實際意義的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