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社區便利店
社區——這個一直未被重視的消費場景,在近兩年成了新零售的試驗場。
新零售的概念一經喊出,社區便利店就瞬間成了“戰場”。貨架改叫無人貨架,貨柜變身智能貨柜,傳統便利店也能“無人”。隨著資本、技術等不斷涌入,也給全家、羅森等傳統便利店帶來了深刻的危機感,如何把控自己曾經的“主場”成了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這對運營模式原本就較為保守的便利店行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業內人士表示,社區便利店市場份額必然會發生變化。但在與新零售融合后,社區已經成為重要的流量入口和價值洼地,不僅要更好地發揮線下的體驗作用,還要拓展線上體驗方式。要在新零售浪潮中成為弄潮兒,社區便利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流量入口
社區便利店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小而散的社區個人經營店;二是連鎖品牌便利店;三是新型社區便利店。社區消費具有強剛需、高頻次、高粘性的特點。業內一致認為,社區便利店作為社區消費的主要場景之一,是新零售的重要用戶流量入口。
在互聯網尚未影響零售業時,社區便利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滿足以社區為主要受眾對象,延伸周邊的即時性需求,與大型超市形成差異化以及位置優勢上的區別競爭。而近兩年隨著新零售概念的提出,社區便利店也走上了搭載互聯網的新路,其服務模式主要是通過APP運營、物流履約運營以及門店業務運營三個維度,共同實現零售服務的全渠道化運營。也就是說,新型社區便利店在既往日用品銷售的基礎上,將承載更多與社區生活相關的功能,最典型的如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的解決。
“過去的便利店止于門店銷售,新零售出現后,其銷售網絡延伸到了消費者的手機上。對于門店來說,可以將門店的服務半徑擴展到周邊1公里——1.5公里范圍內消費者和服務需求。”跨境電商平臺鮮生活創始人肖欣分析說。據他的觀察,中國市場上的很多便利店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供應鏈效率低、門店老舊、商品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較小。“這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讓我們去創造一個新的、更符合年輕人消費習慣的零售網絡。”
2017年3月,阿里研究院給出了“新零售”的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認為:“不單單是線上線下相融合,而是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完成傳統零售結構“貨-場-人”向“人-貨-場”的轉變。”隨著這一概念的提出,單一的渠道模式已不能適應整個零售行業的變化,未來的渠道趨勢一定是線上線下相互結合交融,線下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環境,吸引線下流量并引流至線上,推動企業線上線下交互發展。
電商們將焦點集中于線下便利店,從京東的“京東便利店”和阿里的“天貓小店”就可見一斑,而流量成本高是最核心的原因。2014年,京東的獲客成本是82元,到了2016年已經攀升至148元,而線下的邊際獲客成本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
當談及社區便利店作為流量入口時,肖欣分析說:“當不需要花錢去買流量時,公司就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便利店快速發展的原因。”王先慶看來,便利店在提供生活服務上有天然的優勢,和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的跨界結合則可以輸出生活方式,比如羅森和水果連鎖品牌的合作可以突出新鮮感,全家推出“網紅冰淇淋”體現了年輕時尚的品牌感。
競爭加劇
資本最能反映行業熱度。便利蜂先后獲得4輪融資,估值一度超過10億美元,原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創辦的斑馬資本也為其注入3億美元。“愛便利”“宅可便利店”“門口頭”等平臺也先后獲得了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的投資。
而無人零售是資本最為關注的領域。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等創業企業以及娃哈哈、居然之家等傳統零售企業均已入局無人零售生意。根據某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報告顯示,未來5年,無人零售商店將會迎來發展紅利期,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超2萬億元。
但也有人對社區便利店的“錢景”表示了擔憂。零售專家劉暉表示,以無人零售為例,其經營利潤目前無法覆蓋高額的RFID成本、電子價簽成本、配送成本等。高額的技術成本以及日常運營維護等問題將成為無人零售業的盈利難點。無人零售歸根結底還是零售業,僅靠技術的支撐無法成型,一些小型的創業公司依靠技術和資本在這個領域很難立足。而且互聯網巨頭與傳統零售企業的入場,也會對小型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造成擠壓。而隨著無人零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行業競爭將會愈加激烈。劉暉分析認為,目前無人便利店想要達到盈利,至少要在半徑5公里的商圈范圍內設有200家門店,促成規模效應。
目前多家無人零售企業都提出了開店目標。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觀察,在短短兩月間,北京某小區附近已有數家便利峰新店開門營業。繽果盒子也曾表示:“我們提出的開設5000家店的目標,會堅持下去。”
除了無人零售業自身的盈利難題,傳統便利店行業也會對無人零售業形成競爭。以7-11為例,其單店的單品數量在2800個左右,能較好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而且傳統便利店和中小超市提供的送貨上門、快餐等服務,無人便利店目前難以達到。
同時,資本的大量入局也存在盲目的沖動。和君咨詢合伙人文志宏表示:“資本的大量入侵能夠短期內推動便利店行業的發展,但便利店總歸是零售業,沒有傳統零售經驗,在商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無法形成有效的競爭力。依靠資本形成規?;⒉荒軒碛麑傩?。”
私人訂制
基于社區的新零售服務渠道越來越多,盈利點也越來越密集。注重體驗、便捷,垂直細分,這都是未來社區零售業的優勢。但隨著互聯網對商業模式的重構,對社區便利店服務的便捷性及個性化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前,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新消費論壇——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上,全家便利店宣布了“全家+”智能便利店模式,并推出首臺智能販賣機和變形貨架。據悉,智能便利店模式以實體門店為中心,延展了便利店服務的時段和場景。
此外,便利店也搭上了外賣平臺的快車。數據顯示,從2014年與餓了么平臺開啟合作至今,“全家”一家店的成交額月增長150%,在今年3月,深圳、廣州、東莞等9城市的全家便利店宣布正式入駐餓了么平臺。“上線餓了么后最大的改變,就是盤活了便利店的夜間效率。”全家相關負責人表示,晚上9點至凌晨兩點的訂單占比為13.6%,大大超過了線下夜間訂單比例。
另一便利店品牌羅森則與連鎖品牌鮮豐水果在杭州打造了首家“便利店+水果店”的樣板間,有業內人士表示,鮮豐水果強大的供應鏈體系能在水果高速的更新迭代中,確保品種、價格與品質的優勢,從而建立羅森在鮮果模塊與競爭對手產品差異化優勢。
在未來,社區便利店行業中必將以“私人訂制”為核心。實現消費者數字化、產品IP化和渠道多元化。
首先對于消費者數字化。“私人訂制”的核心基礎就是大數據。消費者在社區便利店購物后,通過大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從而推送特定內容給予消費者。其次是產品IP化。消費者在沒有接觸這個IP之前不存在購買需求,這種“激發”會促使用戶在“轉化率、購買頻次、客單價”的提升。最后是渠道多元化。未來的渠道趨勢一定是線上線下相互結合交融,線下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環境,吸引線下流量并引流至線上,推動企業線上線下交互發展。
總之,以社區便利店為先導的零售業變革已展開。市場雖然仍處于摸索階段,但核心必然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構建真正的“私人訂制”。
                                        
                                        
                                        
                                        
                                        


